大学生如果希望自己将来活得比别人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清大学到底是什么样。 很多同学进了大学以后,总以为和高中是一样的,觉得老师特别负责任,一定会把知识教会给你。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老师只是负责把知识介绍给你,注意,是“介绍”,而且这还算好的了。因为你离开校园后会发现,连给你介绍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社会自古以来,安身立命的本事都是不传之秘,都需要自己去琢磨,然后主动去学习。好多人都在被动等着老师教,老师上课敷衍,念PPT,教的内容和考的内容不一样,这种事太常见了。 但问题是,咱们光抱怨没有用,顶多过过嘴瘾,没有一点点实质性帮助。就像现在网上很多生活不如意的喷子,为什么他们那么爱喷人?因为他们只能过过嘴瘾。 咱们要做的,起码是不变成这种样子。进大学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自己找目标、找方向,然后把目标拆分成可执行的路径。因为大学养闲人,但社会可不养。咱不能等毕业了才去想自己适合干什么,而是要在大学里,在日常生活中就去思考,还要把自己往某个行业、某个岗位的需求标准上去靠拢。 比如说,你想走研发类岗位,那就得提前知道,这类岗位学历要求高,压力大,需要持续学习,但薪资高,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简单。那你在大学里就必须拼命提升专业能力,参与科研项目,考取高学历,而不是混日子。 如果你想做销售类岗位,真的能挣大钱,销售旺季月薪六七万,法律、金融、教育等行业都是如此。这类岗位学历相对要求低,但需要很强的营销思维和抗压能力,回报可能是所有岗位跨度里最大的,底薪不高,但上不封顶。那你在大学里就要主动去做兼职、实习,参加社团,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锻炼到极致。 再比如,你喜欢运营类岗位,那既要懂业务,又要有全局视角。这个职业寿命长,薪资高,前景广阔,但过程会很操心。那大学阶段你就要学习项目管理、活动策划、数据分析,而不是只会做执行。 所以,大学生活的核心逻辑就是岗位反推,又叫做以终为始,先确定岗位,再反推自己在大学里需要积累什么样的能力和资源,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这样毕业的时候,你不是随便找工作,而是直接去找你早就准备好的位置。大一准备最好,大三准备也不迟。如果现在已经毕业,真的来不及了,那就在社会上把该吃的苦吃回来,生活才能好起来。
大学生如果希望自己将来活得比别人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清大学到底是什么样。 很
岚岚看商业
2025-08-14 21:20:33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