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1945年,日本投降没多久,东北哈尔滨还乱糟糟的。李秀荣和丈夫赵凤祥,带着个小女儿赵连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靠种点地,养几头猪,捡些破烂卖钱维持生计。赵凤祥有天出门找东西,在太平区太安南二十道街的垃圾堆边上,听到点动静,扒拉开一看,是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裹着破布条子,冻得脸青紫,手脚烂了,站都站不起来。小孩儿说的是日语,一看就是日本遗孤。赵凤祥没多想,就抱回家了。李秀荣一看这孩子可怜,尽管自家也穷,赶紧喂他热粥,用女儿的狗皮袄裹上,让他缓过来。他们给孩子取了个中国名,赵连栋,从此当成自家的一员养着。 周边邻居很快就知道他们收养了个日本人,那时候抗日战争刚结束,大家对日本人的恨意正浓。有人直接上门骂李秀荣夫妇是汉奸,石头砸窗户的事儿也没少发生。亲戚那边更不理解,李秀荣的叔叔李万和当年被日军杀了,父亲也死在抗日队伍里,这种家仇摆在那,谁能想得通他们为啥要救个日本小孩儿。夫妇俩顶着压力,坚持下来,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没罪,不能眼看着他死在外头。为了不让人怀疑,他们把赵连栋原来的小棉袄和日本军靴偷偷烧了,瞒着他的身份,不让他随便出门,就在家附近或者黑龙江边上跟姐姐玩。 赵连栋长大点,上学了,麻烦事儿更多。学校里的孩子看他长相不一样,就围着他欺负,推推搡搡的。李秀荣好几次冲过去护着他,有一次在拉扯中,她被人群挤倒,肚子撞地上,导致流产,从那以后再也生不了孩子。这事儿让她身体落下毛病,可她没抱怨,继续咬牙养着赵连栋。邻居的闲话越来越多,甚至影响到李秀荣的工作,她在军服厂上班,厂里也传得沸沸扬扬。1955年,他们实在扛不住了,卖掉哈尔滨的房子,举家搬到李秀荣的河北吴桥老家。那地方没人知道赵连栋的底细,日子才算安稳下来。他们住的草屋漏风,冬天冷得要命,穷日子过得更苦,但总算避开了那些眼光。 在吴桥,赵连栋慢慢长大,像个普通中国孩子一样。他后来去了天津,在一家电力机械厂找了份工作,开车,当质检员。1958年左右,他结了婚,媳妇叫朱秀英,生了五个孩子。李秀荣夫妇帮着带孙子,教他怎么做人,怎么过日子。赵凤祥走得早,李秀荣寡居后,跟女儿赵连琴去了宁夏银川,那边条件也不好,但赵连栋那时还常来探望,带点东西,陪着聊天。看起来一家人挺融洽的,他也算在中国扎了根,成家立业了。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了,赵连栋看到新闻,说日本遗孤可以回国寻亲。他动了心思,想去看看自己的根。李秀荣没反对,还让女儿去哈尔滨找老邻居确认身份。1992年,他终于找到日本的生父,那边条件好,是个军官后代。赵连栋先去了趟日本,三个月后回来了,大家以为他就这么认个亲就算了。没想到,他是为了办手续,全家移民过去。1994年2月,他带着朱秀英和一大家子十四口人,坐船去了日本横滨定居。走之前,他跟李秀荣说,会很快回来,还许诺给她在青岛买套房子养老。 可从那以后,赵连栋就跟人间蒸发似的,再没音讯。电话不打,信不回。李秀荣等着等着,心就凉了。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1997年有次在家摔了跤,腿骨断了,躺在床上动不了。赵连琴想方设法联系上他,告诉他母亲重伤,希望他回来看看。赵连栋在电话里头冷冰冰的,说日本才是他的国家,他身上流的是日本人血,不会再回中国。赵连琴气得不行,转述给母亲听,李秀荣听了也没多说,就那么忍着。 2000年,李秀荣又脑溢血,瘫了,卧床多年。赵连琴写信过去,求他至少问候一声,可石沉大海。赵连栋那边,听说在日本过得不错,换了名字叫野板祥三,家庭更大了,但对中国这边的事儿,一概不管。李秀荣87岁那年,2005年,又住院了,身体虚弱得不行。她反复说,就想见他一面,问问为什么不来看妈。赵连琴又打电话过去,恳求他回来,赵连栋还是拒绝,重复那套话,说忘了他们。李秀荣没等到人,就那么走了,带着遗憾。 赵连栋留在日本,继续他的日子,从没表现出后悔。听说他那边家庭和睦,生活稳定,可对中国养母的冷漠,成了永久的疤。故事到这儿,挺让人感慨的。善良有时候不被回报,但它本身就值。赵连栋的选择,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忘本,追逐利益。反过来,李秀荣的坚持,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朴实劲儿,不计较那么多,就那么过着。战争遗留的问题,到个人身上,纠缠一辈子。赵连栋的案子,提醒大家,教育孩子,得教他知恩图报,别让血统成了借口。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娱圈段子手
2025-08-15 00:06: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