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9年,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高敬亭,在安徽肥东县青龙场被新四军军部枪毙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5 00:15:19

[太阳]1939年,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高敬亭,在安徽肥东县青龙场被新四军军部枪毙了,延安的毛主席知道后马上发电,党中央早就说把高敬亭送延安教育,为啥还枪毙他? (参考资料:2018-05-02 中华英烈网——高敬亭) 在大别山的深处,曾有一位被称作“游击专家”的将领,他从三年残酷的游击战中杀出重围,又在新四军的旗帜下,向侵华日军打响了第一枪。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战功赫赫的抗日先锋,最终没能牺牲在冲锋的疆场,反而在抗战正酣时,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 高敬亭的人生起点,就是旧中国的缩影,1907年,他出生在河南新县的贫寒农家,原名高志员,10岁丧母,只读了6年书就辍学,跟着父亲靠种地和屠宰维生。 不过,大革命的思想火种已经在他身边点燃,受同学中的共产党员影响,他开始参与革命活动。 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一场灭顶之灾降临他家,反动地主民团因搜出几张革命传单,竟残忍杀害了他的家人,一把火烧光了房屋。 这桩血海深仇,彻底把这个农家子弟推向了革命,从此他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踏上革命道路的高敬亭,也确实展现出过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如同淬火的利刃,在鄂豫皖的土地上迅速成长,从乡苏维埃主席一路做到光山县委书记,能力备受认可。 1934年,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时任皖西北道委书记的高敬亭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留下来,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坚持斗争,次年,他主持重建了红二十八军并担任政委。 在之后最艰苦的三年里,他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总结出“敌上山,我下山,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和“杀回马枪”等一系列灵活战术,他治军极严,却也对战士关怀备至,深得军民拥戴,“大别山游击专家”的名号由此传开。 当民族危亡压倒个人恩怨,历史又将高敬亭推向了更广阔的抗日舞台,国共合作后,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高敬亭凭借其威望与才能,出任第四支队司令员。 1938年,他奉命率部东进皖中,袭扰日军后方,同年5月12日,在巢湖蒋家河口,高敬亭的部队与日军遭遇,他果断下令开战,打响了新四军组建后的“抗日第一枪”。 这一仗规模虽小,却极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正式拉开了华中敌后游击战的序幕。 从那时到1939年6月,高敬亭率部与日伪作战90余次,毙伤日军2300多人,其卓越的将才显露无遗。 可就在高敬亭的军事生涯达到顶峰时,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39年初,新四军军部命令高敬亭率部继续东进,到皖东乃至江苏一带开辟新根据地。 但高敬亭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桂系军队正源源不断开进大别山——那片他和战友们用鲜血守护了十年的革命摇篮。 在他看来,这是对根据地“老本”的巨大威胁,于是,他致电军部,请求让他留守大别山巩固后方,而不是执行东进命令。 这一举动,立刻触怒了新四军副军长项英,项英严厉指责高敬亭“不服从命令,不积极抗日”,勒令他立刻率部东进,谁知,性格刚烈的高敬亭根本不理会这套指责,坚持己见。 一场围绕战略方向的分歧,最终演变成了悲剧的导火索。 1939年6月24日,在安徽肥东县的青龙场,项英以种种罪名下令将高敬亭处决,这位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悍将,没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却如此仓促地倒在了自己人的命令下。 青龙场的枪声沉寂了,但历史的追问并未停止,高敬亭的悲剧,成了党和军队内部一段沉痛的记忆。 近四十年后的1977年,根据毛主席生前的批示,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为高敬亭平反昭雪,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历史终究还了这位英雄一个公道。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