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2025年8月3日下午2点40分,在美国匹兹堡的家中,他安静地走了,这一天之后,所有中文媒体的头条都只剩一个人名——许倬云。 这位坐在轮椅上讲了一辈子历史的老人,用两根能动的手指敲完了最后一行字,也敲响了整个中文世界的心弦。他活了95年,从抗战烽火中爬竹凳的孩子,到横跨中西的史学泰斗,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 他生来残疾,八岁前走不了路,家人用竹椅抬着他上学,他就在颠簸中啃完了《史记》《汉书》。抗战逃难时,他亲眼看见母亲为出征的士兵煮开水,听见她低声念“阿弥陀佛,不知道这些人有多少还能回来”,那一刻,他懂了什么叫家国。 后来他成了台大历史系的传奇,傅斯年劝他转系,胡适帮他凑留学钱,28岁就当上“中央研究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可他偏偏在1970年得罪权贵,被迫流亡美国,一去就是半个世纪。 在匹兹堡大学,他教历史,却把课堂变成了“古代社会工程学”,工程师抢着来听他讲治水与王朝兴衰。他写《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把春秋战国比作“人才市场”;写《汉代农业》,连农民用什么锄头都考证得清清楚楚,因为他自己就在农村借宿过,看老农种地,听夫妻聊天。 他最出名的《万古江河》,把中国文明比作一条大河,不断汇入支流,最终奔向大海。这本书卖了上百万册,清华新生人手一本。93岁那年,他又写出《经纬华夏》,用最新考古发现重新梳理文明脉络,年轻人看了直呼“历史还能这么玩”。 他不只写书,还亲自下场和年轻人对话。在《十三邀》里,他对着许知远说“但悲不见九州同”,说到抗战时哭得像个孩子,妻子连忙替他擦眼泪。他说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国家统一。 他对王小波的影响很深。当年王小波在匹兹堡,挂在他名下上“一对一”的课,两人东倒西歪地聊天,从历史扯到文学,从政治聊到人性。许倬云告诉他:“文字是矿砂,是铁坯,是利剑,全看你怎么炼。”后来《黄金时代》获奖,王小波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他。 他始终相信,历史不是英雄的舞台,而是普通人的生活。他写《中国文化的精神》,反复提到“常民”——那些不见于史书的老百姓。他认为,正是这些人撑起了文明的底色,也最不该被遗忘。 他晚年身体越来越差,下身瘫痪,上下床要靠电动吊兜。可他还在写,在讲,在B站开课,对着镜头说:“我眼前看见有一大堆孙子坐着听我讲话。”他把网友当孙子奥利弗,把经验、观察、思虑的方向一点点传下去。 他看美国,像看一个“动脉硬化的胖子”,表面壮实,内里全是斑块。他在《许倬云说美国》里预言社会撕裂、政治极化,这本书在大陆火了,因为他说得太准。他也说中美文明早已“打成了连环扣”,谁也离不开谁。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公开表示,许倬云先生一生弘扬中华文化,反对“文化台独”,强调两岸文化血脉无法割裂。他生前多次表达“九州同”的期盼,这份民族情怀,让两岸民众都为之动容。 他最后一次直播是6月23日,讲《回答年轻的朋友们》;最后一条微博在7月24日,回忆川军台儿庄全师阵亡。他知道死无灵,却还是在父母坟边买好墓地,碑都刻好了。现在,这位史学大家终于回到了他心中的“真正的归属”。 他走了,留下92种著作、212个版本,像种子撒在文明的长河里。正如他在《万古江河》中所写:“文明的交融从来不是单向的,就像长江汇入大海,海水也会倒灌进江河。”他的离去,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永恒。
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8-15 15:17:22
0
阅读: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