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5 19:15:29

[太阳]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这位老友念念不忘。 (参考资料:2022-06-01 玉溪日报——玉溪英杰录 | 范石生:心存正义 功在国家) 1928年1月26日,湘南宜章县城外,炮火轰鸣,一支曾被认定早已溃不成军的部队,竟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击溃了国民党军许克祥的整编师。 这位制造了“马日事变”的刽子手,手下六个团的兵力瞬间土崩瓦解,上千人被俘,近三千支步枪和上百挺机枪成了胜利者的战利品,许克祥本人狼狈地换上溃兵衣服,才侥幸逃出生天。 这场胜利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短短几个月前,这支部队的领导者朱德和陈毅,还在为队伍仅剩的七八百人如何生存而焦头烂额,他们究竟如何在绝境中,迅速积蓄起如此惊人的力量,完成这场华丽逆转? 时间回到1927年的秋末,南昌起义的硝烟已经散去,可革命的道路却越发崎岖,起义军主力在向广东潮汕进军途中遭遇重创,几乎全军覆没。 朱德、陈毅率领硕果仅存的两千余人,依照“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开始了艰难的千里转战。 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队伍内部的饥饿疾病,像一把无情的筛子,将这支部队的人数越筛越少,等到他们抵达湘、赣、粤三省交界的山区时,部队只剩下区区七八百人。 彼时,战士们士气低落,前途渺茫,师团级的政治干部更是只剩下了陈毅一人,这支革命的火种,似乎随时都会在风雨中熄灭。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张敌人的报纸给朱德带来了意外的希望,报纸上,赫然刊登着他云南讲武堂同窗好友范石生的第十六军驻地信息。 抱持着最后一线希望,朱德在11月2日给这位老同学写去了一封长信,陈述困境,寻求援助。 半个多月后,回信送到了,送信人韦伯萃的特殊身份——范石生特意安插在军中的共产党员,预示着这次接触并非简单的私人情谊。 信中,范石生邀请朱德派代表前往汝城,与他的部下,第四十七师师长曾曰唯展开谈判,11月21日,朱德亲自赴会,经过两天的周旋,双方达成了一份堪称“救命”的协议。 这份协议的核心,正是朱德坚持的“部队编制、组织不变,要走随时可走”原则,这确保了共产党对这支武装的绝对领导权。 作为掩护,起义军改用第十六军一四〇团的番号,朱德化名王楷,出任副师长兼团长,而最关键的是,范石生承诺立即按照一个团的编制,发放一个月的薪饷、弹药和被服。 谈判刚一结束,范石生便亲自赶到汝城与朱德会面,并以惊人的效率和慷慨兑现了他的承诺。 一批批物资迅速送到了这支一度衣不蔽体的部队手中:每支步枪配发子弹200发,机枪1000发;每位官兵都领到了一整套冬装、毯子和全新的装具;军官每人发20元零用钱,士兵每人5元。 损坏的枪支被送到军械所修理,行军锅、水桶等后勤物资也一应俱全,这批援助规模之大,甚至让范石生自己的军需处长唐凤翥都感到难以置信,要知道,平时的范石生,可是将这些看做命根子,可如今却如此的慷慨。 更鲜为人知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中,一支与主力失散的队伍,由张子清率领的第一团第三营,也在辗转中与朱德部会合,范石生同样将他们收编。 范石生当时或许并未深思,但这一无心之举,却为日后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会师”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 然而,秘密终究包不住火,蒋介石最终还是发现了朱德部队的踪迹,他立即向范石生下达严令:解除其武装,并逮捕朱德。 面对南京最高当局的巨大压力,范石生展现出了非凡的胆魄和手腕,他一边对外公开声称军中没有共产党,以此拖延和搪塞蒋介石;另一边,他火速派人秘密通知朱德,告知危险,并掩护他们迅速撤离。 就这样,朱德的部队以“野外演习”为名,安然无恙地脱离了第十六军的序列,重获新生。 这支在范石生部队中休整了不到两个月的队伍,实力已然今非昔比,他们兵精粮足,士气高昂,这才有了出营便直奔宜章,一举打垮许克祥的辉煌战绩。 湘南起义的烈火就此点燃,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这支千余人的部队迅速发展到了一万两千多人,成为了撼动湘南大地的革命洪流。 而那支由张子清带领的队伍,则先行一步与毛主席会合,为后来朱德率领大部队上井冈山铺平了道路,并积极进行了策应。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总司令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依然感慨万千:“我这一辈子遇到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是范石生这一次,否则,很难说能剩下几个人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正是这次短暂却至关重要的合作,让濒临熄灭的革命火种得以保存并重新燃起熊熊烈焰,最终促成了彪炳史册的井冈山会师。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