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到访中国,接待人员邀请他用餐,他一口拒绝:“我不吃中国菜!” 村上春树1949年生在京都,父母教日本文学,他从小爱看西方小说,像卡夫卡那些。大学读戏剧,毕业就娶了妻子,一起开爵士酒吧,卖咖啡听音乐,生意苦哈哈,但他从中抓到生活灵感。1979年看棒球赛,突然想写书,第一本《听风的歌》拿了奖,从此关酒吧专职写小说。初期钱紧,靠老婆家帮衬,他每天四点起床写几个钟头,然后跑步十公里,练成马拉松高手,还出书讲跑步心得。产量高,年年有新作,住过美国欧洲,吸取各地风土,融进故事里。 他写法独特,混现实跟奇幻,读者觉得新鲜。跑步不光健身,还帮他理思路,坚持几十年,参加全球赛事。生活低调,不爱社交,专注笔耕。父亲是佛教家庭出身,战时三次入伍,去中国战场,当过兵,执行过处决中国俘虏的任务,用军刀干的。战后父亲天天念经祈祷,精神压力大,偶尔跟小时候的村上春树讲这些事。那些描述让他从小就有心理负担,视作家族创伤,得继承下去,不然历史没意义。 1994年他去北京搞文学交流,主办方请吃饭,他直接说不吃中国菜,从包里拿日本罐头自己吃。别人问原因,他提了父亲的战争事,说这是个人原则。现场有点尴尬,但大家听完就懂了。他觉得中国食物好,但自己作为那种后代,不配碰。多年来他都这样,无论啥场合,都带自家吃的。 后来他把父亲事写进回忆录,详述入伍训练和战场执行过程,每写都难受,像曝家丑。父亲战后萎靡,靠念经度日,但噩梦不断。村上春树决定两件事:一不生孩子,避免传创伤,他和老婆一直丁克;二不沾中国食物,当赎罪。很多人赞他有担当,中国网友点个赞,日本有些人说他丢脸。 他继续写书,像《刺杀骑士团长》,探讨历史记忆。七十多岁还跑步,办档案馆放手稿。现在作品影响大,获过国际奖。他用行动面对过去,提醒大家历史得直视,错了就认。
我接触过大量日本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日本人对中国看法差异极大,我个人觉得
【472评论】【3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