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败退台岛的老蒋,听到曾泽生率领50军,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军、英军,打得跪地喊娘的时候,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这个自己怎么都瞧不上的杂牌军,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了震惊世界的铁血战旅了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初的汉江南岸,寒风凛冽,大雪覆盖着焦黑的土地,曾泽生站在战壕边,望着远处冒着烟的山头,他心里清楚,这是一次不能失败的战斗,不只是为了战局,更是为了那支曾经被无数人轻视、甚至羞辱的部队——第50军。 这支部队来自云南,前身是国民党第60军,在抗战时期,他们在台儿庄就曾拼死血战日军,靠着草鞋和老旧步枪,打出了一战成名的硬仗,可即便如此,他们在国民党体系中仍然被看作“杂牌军”,不是中央嫡系,待遇、装备样样落后,到了内战时期,情况更糟,补给差、任务重、永远冲在前线,却得不到信任,曾泽生和他的部队在长春围困中几乎被活活饿死,连骡马都被友军抢走当口粮,那时,士兵们用绑腿布勒紧肚皮缓解饥饿,心里的屈辱远比饥饿更难忍。 1948年10月,长春局势崩溃,曾泽生决定带领部队起义,那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忍无可忍后的清醒选择,他知道,只靠忠诚换不来尊重,只有换一条路,才可能真正活下去,起义后,这支部队被改编为第50军,曾泽生仍担任军长,部队开始接受思想教育,开展“诉苦运动”,士兵们讲述旧日的屈辱,反思为何而战,有人戒掉鸦片,有人流着泪交出私藏的金戒指,从心态到作风,这支部队一点点脱胎换骨。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第50军作为首批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然而,在第一次战役中表现平平,并未打出预期的战果,会议上,彭德怀对王牌部队严厉批评,却对曾泽生的部队只是一句鼓励,当时,50军官兵心里五味杂陈,他们明白,不被骂,是因为还没被当作真正的主力,那一刻,全军上下憋着一股劲儿,必须打一仗让所有人闭嘴,必须把“六十熊”的帽子彻底摘掉。 机会终于来了,1951年,李奇微上任后,策划“霹雳行动”,妄图通过猛烈攻势一举击溃志愿军后勤线,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在西线组织强力阻击,调集38军和50军死守汉江南岸,任务极其艰巨,敌我装备差距悬殊,敌人拥有上百架飞机、密集火炮,还有坦克装甲配合步兵推进,50军的任务只有一个:挡住敌人,不准后退一步,曾泽生知道,这一仗不仅关乎战局成败,也关乎部队的声誉生死。 战斗开始,敌军的炮火如同暴雨倾盆般砸向阵地,山头被削平,阵地被反复争夺,有的连队一天就打退十几次冲击,最艰苦的白云山,成了血肉熔炉,447团坚守11昼夜,直到最后仅剩四十余人仍死守阵地,443团一个连对抗美军两个营,打退十几次进攻,阵地前堆满了敌军的尸体,缺粮断水,战士们吃冻土豆,穿着单薄棉衣躲在简陋掩体里,有的连队弹尽粮绝后,仍用刺刀与敌人肉搏。 敌人发起进攻前常常用飞机轮番轰炸,随后是炮击,然后步兵推进,志愿军根本没法还击,只能躲避轰炸后迅速回到阵地,一个山头反复易手,部队一批批冲上去,几乎没有一个班能完整下来,有的战士肩膀被打穿,仍然咬牙扣动扳机;有的炊事员端着菜刀冲上阵地,和敌人贴身搏杀,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不能退,因为所有人都清楚,阵地后的就是主力部队的后方,一旦失守,整条战线都要崩。 整整50天,50军死守阵地,打出了惊天动地的一战,他们不仅顶住了敌人最猛烈的攻势,还让对面精锐部队元气大伤,英军的皇家坦克营被全歼,美军第25师损失惨重,有美军俘虏后来回忆,那些中国士兵冲锋时面无惧色,好像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完成一种不容打扰的使命,敌人甚至怀疑志愿军是不是服用了某种特殊药物,否则无法解释这种意志力。 这场阻击,为东线争取了宝贵的反攻时间,邓华率部成功在横城发起反击,整个战局开始向志愿军倾斜,而50军的表现,也彻底震撼了战区所有将领,毛泽东亲自发电表扬,称赞“打得好”,曾泽生被召回汇报,受到最高规格接见,部队回国休整时,得到最优先的兵员补充和苏式装备支援,这不仅是对战功的肯定,更是对过去所有委屈的补偿。 从被称为“六十熊”的边缘部队,到被誉为“地表最强防御集团”的英雄部队,50军的成长不是偶然,他们经历了被歧视、被边缘、被质疑,却始终没有放弃信念,他们没有天生优势,只靠信仰、纪律、学习和拼命,硬生生打出了一条血路,这一切,离不开曾泽生的清醒判断,也离不开成千上万名普通士兵的牺牲与坚持。 多年以后,50军一位老兵在回忆这段战斗时说,他们不是“熊”,他们是志愿军,是用血肉和忠诚捍卫国家尊严的人,这句朴实的话,或许比所有表彰都更有分量,因为那段历史,早已不仅属于一支部队,而属于整个民族的记忆。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