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1任首相:伊藤博文,1885年上任,任内发动甲午战争 伊藤博文1841年出生在长州藩一个低阶武士家庭,那时候日本还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社会动荡不安。他小时候生活条件差,父亲是农民出身,后来才被收养进武士阶层。早年他寄住在寺院,接受基本教育,1853年美国黑船事件发生后,日本开始面对西方压力,他转而学习改革思想。1857年进入松下村塾,跟着吉田松阴学儒家经典和时政知识,塾里聚集了很多倒幕志士,他在这里结识高杉晋作等人,一起讨论国家未来。 1862年,他参与攘夷行动,和同伴袭击英国公使馆,虽然没成功,但显示出对幕府政策的反抗。明治维新后,日本推翻幕府,建立新政府,他开始在行政领域发力。1868年当上兵库县知事,管理港口事务,推动地方改革。1871年加入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宪政和工业知识,回国后投入宪法起草工作,帮助建立现代国家框架。到1885年,他已成为明治oligarchs的核心,推动内阁制确立。 作为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上任后重点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确保政府运转顺畅。他推动财政改革和军备扩张,海军力量快速增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给了日本机会,他决定出兵干预,声称保护侨民。部队很快占领汉城,控制朝鲜王室,这直接引发与清政府的冲突。战争从丰岛海域打起,日本海军突袭清军舰队,取得初步胜利。 黄海海战是关键一役,日本联合舰队击败北洋水师,清军损失惨重。陆上,日本军队攻占平壤和辽东半岛,推进到威海卫,摧毁清军残余力量。1895年,下关谈判中,他要求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赔款2亿两白银。李鸿章代表清方签署条约,日本从中获利巨大。这场甲午战争让日本崛起为东亚强国,但也加剧了地区紧张,朝鲜主权进一步丧失。 战争胜利后,日本军国主义倾向加强,伊藤博文借此巩固地位,继续推动扩张政策。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在对马海峡海战中获胜,他被任命为韩国统监,监督韩国事务。1907年,通过第三次日韩协约,日本剥夺韩国外交和内政权,韩国军队解散,成为日本保护国。这一步步动作,让日本控制东亚主导权,但也激起韩国抵抗情绪。 1909年,伊藤博文转任枢密院议长,在会议上反对立即吞并韩国,认为需要时间处理。他前往满洲与俄国官员会谈,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遇刺。韩国义士安重根开枪击中他要害部位,导致内脏出血,当场不治而亡。安重根随后被捕,1910年被判死刑处决。这事件标志着日本扩张政策的反弹,也暴露了殖民统治的矛盾。 伊藤博文的一生,从底层崛起到推动日本现代化,却以战争和殖民闻名。他主导的甲午战争不只击败清朝,还开启了日本帝国主义道路,导致无数生命损失。后期对韩国的控制,更是加深了民族仇恨。他的结局提醒人们,权力扩张往往伴随风险。日本通过这些行动,成为亚洲强国,但付出的代价巨大,包括地区不稳和国际孤立。 回想伊藤博文的轨迹,他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是那个时代扩张野心的执行者。甲午战争的发动,直接改变了中日关系,台湾等地被割让,影响至今。他的政策虽让日本工业起飞,但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首相角色,更多是推动国家利益,却忽略了人性代价。 伊藤博文死后,日本继续吞并韩国,1910年正式合并,韩国进入殖民时期。他的宪法贡献虽奠定日本政体基础,但战争决策让他背负骂名。东亚格局因他而变,清朝衰落加速,日本则走向军国主义深渊。这段历史值得反思,避免重蹈覆辙。
日本投降诏书原文写的是“对米・英・支・蘇四国接受公告”,这里的“支”代表中国。。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