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天, 火箭发射失败的消息传开了 8 月 15 日 9 时 17 分,朱雀三号改进型遥三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约 213 秒后,二级发动机突然出现推力波动,姿态控制系统迅速失稳,导航信号随之丢失。 现场监测数据显示,二级动力系统的异常振动频率比地面试验高 4 倍,最终导致飞行试验任务失利。 蓝箭航天当天 17 点 53 分通过公众号发布紧急声明,这份声明三次提及 “二级” 关键词,明确将故障排查重点锁定在二级动力系统。 公司创始人张昌武亲自带队启动归零评审,技术团队连夜调取遥测数据,发现此次故障特征与 2022 年遥一火箭失败惊人相似 —— 两次均因二级系统关键部件失效导致任务终止。 作为估值 200 亿的商业航天独角兽,蓝箭航天正处于科创板上市辅导期。此次失利对其资本市场信心造成直接冲击。 8 月 15 日当天,航天装备板块指数下跌 2.93%,蓝箭航天的潜在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风险。更严峻的是,其卫星客户已收到《替代方案》,后续发射订单可能面临调整。 故障原因的复杂性远超预期,改进型火箭采用的全过冷加注系统、铌钨合金喷管等三大创新技术,在跨音速段遭遇了类似德国伊萨尔公司 “光谱” 火箭的推力震荡问题。 一位参与归零评审的专家透露,商业火箭的迭代速度是国有型号的三倍,但地面验证周期却压缩到了 70%,这种 “快跑模式” 可能为可靠性埋下隐患。 中国商业航天近年屡现类似挑战,2024 年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六自毁,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卫星脱轨,天兵科技地面试车失控。 国际对比更显残酷:SpaceX 早期猎鹰 1 号经历三连败,直到第四次发射才成功;德国伊萨尔公司今年 3 月首飞失败报告显示,其二级姿态控制系统在 73 秒内修正过度。 蓝箭航天的困境折射出民营航天的共性难题,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管路精度要求极高,拧螺栓的力矩误差必须小于 5%。 而此次故障的核心部件 —— 二级推力调节阀,正是国产化替代过程中攻克的最后堡垒。一位火箭总装技师坦言,这种精密部件的加工工艺,目前国内仅有三家企业能达到要求。 资本市场的反应尤为现实,胡润研究院数据显示,蓝箭航天估值较去年下降 15%,主要投资者碧桂园连续两年计提大额减值。 更微妙的是,其竞争对手星河动力正在加速推进谷神星二号火箭研制,该火箭采用的碳纤维喷管技术曾因 0.1 毫米级裂纹导致重大事故,但经过三年改进已实现稳定发射。 或许这场危机的真正考验才刚开始。蓝箭航天承诺在调查过程中保持信息透明,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当民营航天企业为追求商业回报而压缩验证周期时,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可靠性之间找到平衡?若此次故障最终指向设计缺陷,其正在研制的可重复使用火箭 “朱雀三号” 将面临更严峻的技术验证压力。 截至发稿,试验场的残骸搜寻仍在进行。一块印有 “二级贮箱 - 批次 2025-04” 的标签被送往实验室,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物证。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而言,这次失利既是挫折,也是突破的契机。正如 SpaceX 首席工程师所说:“火箭发射的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只是,蓝箭航天能否在资本市场的耐心耗尽前找到答案,将决定其能否真正成为 “中国版 SpaceX”。
这是日本H3型运载火箭于近期发射升空。做为80后的军迷在多年前一定听说过这样的
【3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