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凌晨,一对男女吵架的声音传来,在夜里分外惊心。 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家里还是在路上,有时近有时远。那声音却很大,划破夜的寂静,却又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女子歇斯底里地哭叫着,间或有男人低沉的嗓音夹杂其中,久久没有停止。 内心被针扎了又扎。 如果不揭开生活的表面,全然不知道身边有些人真的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 人生啊,总是苦长甜短。 尤其在这个高要求高需求的年代,每个人的生活哪有容易的。何况他们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全压在身上,心里装的东西太重,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难以自拔。 有些人学会在苦中享乐,有些人一味钻进苦海,尝不到一点甜的味道。哪怕生活的夹缝中有一点点甜,稍不留神也被溜走了,抓也抓不住。 胡思乱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外面恢复了平静。 鸣虫和青蛙的叫声如潮声漫过心头。 意识像漏网的鱼,在无边无际的寂静里游弋。忽然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轨迹,那些深夜里辗转反侧的时刻,那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大抵也都是情绪与现实纠缠郁结积攒下的愁绪吧。 不甘,吵闹,是生命自我觉醒意识的开始…… 人生路上那些吃过的苦,流下的泪,受过的伤,熬过的痛,都会随风而逝,灰飞烟灭。 突然觉得,其实这就是人生自然的状态。 历经风雨,走过四季,才能沉淀出岁月静好的秋天。月圆又缺,枯荣有序,教会生活放下执着,学会从容,找到内心的平衡。 最终每个人终将以一颗平常心,于喧嚣与芜杂中,看待生命中的得与失;以一颗欢喜心,与这茫茫尘世,保持着相看两不厌的温柔豁达。 夜与万物,落落相安。 没有了睡意,索性戴上耳机,静静地听会儿书。 最近读张爱玲的传记,觉得她越发迷人,因为她很擅长做自己。 从上初中时,看她的书。懵懂的看完后,就很少再翻开它,朦胧的印象中,是她惊世的才情,还有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剖析。 看了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她的传记,心思不在爱情上,不在才华上,而是当作她的成长史看,在脑海里补全了张爱玲是个怎样的人。 她不再是那个红透上海滩的才女,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是一个古怪的小女孩,喜欢看书、学习,不太爱和别人玩,总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地想象。七岁开始写小说,一直做着天才梦。后来,她浮萍一样漂泊异乡,那么痛苦,那么窘迫,依然能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她有书和写作为伴。 有人说她孤傲、刻薄,其实一点都不是。她说:"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 像小河淌过一样,我读的时候是完全沉浸的感觉。 她足够前卫、现代、特立独行,又敏感、纯粹、为爱而生,这种巨大的反差,还让我想到了三毛、萧红。 也许对我来说,张爱玲也是一种状态里的处境,不仅是女性在时代里的处境,也是人在世界里的处境。她的价值,体现在成长生活里,那些一步步笃定的选择。 它们从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生的。 即使身在乱世,或在异乡,仍能挺胸抬头地守住骨气与初心,去冒各种风险,追求自己的人生…… 不知何时沉沉睡去。凌晨时,感到了冷,迷迷糊糊中,拉过薄被盖上。 这几日不断下雨,秋意渐渐深了。 三亚这里的秋也悄悄开始了。园子里,有些树的叶子已经变成金黄或橙红色,虽然只是那么几朵,也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觉得秋就在眼前了。 醒来看日历,今天8月18日,是今年三伏天最后一天。 明天就出伏了。 原以为难熬的三伏天,就这样划上了句点。 2025年的夏天,似乎和往常一样,又似乎格外不同。我认真地过着每一天,在平淡中感受着时间安然流淌。 趁着不下雨的间隙,去园子里看看。 在一栋很少去的楼下,发现了一棵扶桑花,满树花朵,明丽动人,于秋日的阴雨连绵之下,像琥珀一般珍贵,更像珍珠一样亮眼。 园子里寂静无人。我站在树下,待了一会儿,舍不得离开。 这棵花,开了多久了,我不知道。因为沿固定路线走,很少到这条小路上。 我在秋天遇到了它,是秋天的惊喜,也是秋天的浪漫。 秋花总是淡淡的,轻轻的,像是怕吵醒了谁,又像是怕被谁过多地关注。带着几许寂寞,和年华易逝的苍凉,无纷扰,无情牵。 秋花不语,道尽四时真意。 这世上的好东西大抵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是误入了,才得见的。回头再寻,却是找不到了。 没有单调的生活,只有乏味的心。每一天的日子都是不一样的。 人间的有趣,一定藏在生活里。 想来那处桃花源,原本就是从人的心里生出来的。 早上喝了加奶的咖啡,有点饱腹感。有时候,早午餐一起吃。 回到家,慢悠悠地做饭。 煮了糯玉米、一个鸡蛋,杂粮粥,凉拌苦瓜。苦瓜熟过了一点都不苦,糯糯的,红色的种籽很甜。 干净又营养的早餐,再给生活加颗甜。
我家楼上有个60出头的大叔,前两天晚上后半夜摔倒在地,哼哼唧唧喊老伴,他老伴愣是
【1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