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汶川地震,成都军区一军长,猛的从凳子上站了起来,愤怒地说道:“胡闹,

历史趣闻星 2025-08-18 21:58:55

2008年的汶川地震,成都军区一军长,猛的从凳子上站了起来,愤怒地说道:“胡闹,她都83岁了,怎么还可以到前线参加救援工作,快派人把她送回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五月的汶川,山河骤然断裂,废墟与尘土掩映着无数生命的呼救,成都军区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声愤怒的斥责打破了紧张的气氛,年逾八旬的医学专家陈菊梅,执意要随医疗队奔赴灾区前线。 军中将领猛然从座位上站起,面色铁青,指责这是胡闹,八十三岁的老人,怎能在余震频发的险境里与年轻士兵一同奋战?然而阻拦声最终未能改变这位老人心中的方向。 陈菊梅的一生,几乎从未与安逸相连,她早年因目睹亲人死于疾病,立下学医救人的志向,求学岁月中,她远赴列宁格勒完成学业,以优异成绩提前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她选择最危险的岗位,传染病防治。 彼时的肝炎在国内流行甚广,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带领团队在简陋环境下建立起实验室,研发药物,推动诊断手段,从零开始搭建出一条希望的通道,无数病人因此延续了生命。 这样的选择贯穿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非典流行时,她已年逾古稀,却依然身披厚重的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直面被称作“毒王”的危重病人,毫不退缩。 她主编的防治手册迅速在全国传播,为无数医护人员提供了指引,她的性格中似乎从未容纳退让,危险对她来说并非理由,病患的需要才是唯一的坐标。 正是这样的一生,使她在汶川地震后本能地选择了前行,她抵达灾区时,拄着临时找到的木棍,在瓦砾与断壁间艰难行走,她的白发在风中显得格外醒目,却让无数年轻士兵驻足凝望。 灾区血库告急时,她挽起袖子,毫不犹豫地提出捐献自己的血液,她带来的消毒物资很快分发下去,她亲自指导搭建临时救护站,督促调整安置点的防疫措施。 她对细节的把握极为敏锐,在一个安置点,她发现厕所距离饮用水源过近,当即要求改建,以防疫情蔓延,在另一个简易医院,她察觉到伤口出现异常感染,果断提出分区隔离,事实证明,这些决定有效遏制了潜在的疾病传播。 在废墟与临时帐篷之间,她并非只关注身体上的伤口,她注意到幸存者普遍的心理创伤,于是联系远方的心理专家,整理出简易的疏导方法,还让孩子们用瓦砾中的碎片拼成心愿墙,那些被恐惧和失去笼罩的孩子们,在拼贴的过程中重新看到了希望的影子。 但每一次坚持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她常常在巡诊途中因体力不支而靠墙喘息,急救药片散落一地,包扎伤员时,双手因病痛而止不住地颤抖。 身边的人一次次劝她返回,她却摇头拒绝,坚称防疫体系尚未完善,直到最后一份风险评估报告完成,她才同意离开,这段经历让她的身体留下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右腿从此不得不依赖拐杖。 回望这段灾区经历,很多人仍然记得她的背影,她临走时,将自己的补贴换成维生素,分发给受灾群众,那份朴素的心意,比物资本身更让人动容,多年之后,当地人依然在清明时分为她献上野菊花,孩子们口口相传着她的故事。 事实上,她的“胡闹”并未止步于汶川,2013年雅安地震,她已八十七岁,仍旧再次请战,新冠疫情来临时,九十多岁的她依然参与远程会诊,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仍在思考传染病防控的难题,并在病床上签下遗体捐献协议,那具满是伤痕的身体,最终成为年轻医学生学习的教材。 当初军长的那声愤怒,也许出于担忧,也许出于责任,但在时间的见证下,这声“胡闹”的背后,是一位医生一生的执念,她用无数次亲赴险境证明,医学不仅是知识与技术,更是一种不容退让的担当,她的选择,不是任性,而是对医者仁心最极致的诠释。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环球网《她走了,91岁还坚持出诊,83岁时还到汶川地震一线……》

0 阅读:287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12

用户18xxx12

2
2025-08-18 23:03

致敬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