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其实很懂什么叫“见人下菜”,为了区别我们跟西方,他们搞了个“双轨制”,什么

世界聚焦点 2025-08-20 12:02:05

卢旺达其实很懂什么叫“见人下菜”,为了区别我们跟西方,他们搞了个“双轨制”,什么叫双轨呢?简单说,就是针对不同国家,摆出两副面孔,目的就是为了区分东大和西方。 其实卢旺达之所以会这么做,还不都是西方自己做的孽,西方国家到非洲只会宣传什么“自由、民主”,一让他们干实事,帮助非洲国家摆脱贫困就装糊涂。 而被西方戏耍了多次之后,卢旺达也是看清了西方的真面目,所以才会组建起了另一套班底专门来糊弄西方,这套班底平时就负责应付那些带着摄像机来拍纪录片的西方记者,在镜头前把民主选举、人权保障这些词喊得震天响,转过身就把精力全放在跟东方国家谈合作上。 就拿援助这事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2005年的格伦伊格尔斯峰会上拍着胸脯承诺,到2010年要把对非援助每年增加500亿美元,结果到了2023年,实际到位的资金还不到承诺的一半,光卢旺达一个国家就被欠了近3亿美元的农业援助款,可转头看看他们给乌克兰的军援,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眼睛都不眨一下,这种厚此薄彼,傻子都能看明白。 再说说贸易政策,西方整天喊着自由贸易,却对非洲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卢旺达的咖啡品质在全球都排得上号,可出口到欧洲要交20%的关税,而欧洲自己的农产品却能零关税进入非洲。 更气人的是,欧盟每年给自家棉农发几十亿欧元补贴,搞得卢旺达棉农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竞争力,每年损失超过1.5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这种不公平竞争让非洲每年少赚至少200亿美元。 反观东方国家,跟卢旺达合作时从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中国帮卢旺达修的基加利国际机场,只用了3年就建成通航,每年能接待150万旅客,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2023年旅游收入比机场建成前翻了一番,还有中国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手把手教农民种高产水稻,让卢旺达的粮食自给率从2010年的60%提升到2023年的92%,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卢旺达搞“双轨制”,说白了就是吃过西方的亏后学聪明了,对着西方媒体,总统卡加梅会按时举行记者会,耐心回答关于反对党权利的问题;但跟中国见面时,他才会掏心窝子讲合作,这种区别对待,其实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既然西方只认民主话术,那就给他们演一出。 有人说这是“两面三刀”,但看看卢旺达的经济数据就知道,2020到2023年全球经济低迷,卢旺达GDP年均增长还能保持在6.2%,其中跟东方国家的贸易额占比从2015年的30%涨到了2023年的58%,首都基加利的新城区里,中国建造的写字楼和卢旺达本土企业的工厂挨在一起,这种合作模式让卢旺达在2023年吸引外资同比增长了27%,这可比整天跟在西方后面喊口号实在多了。 说到底,卢旺达的“双轨制”不过是用最务实的方式应对国际社会的双重标准,西方要是真像自己宣称的那样在乎非洲的发展,就不会在卢旺达提出修建跨境铁路时推三阻四,反而在看到中国接手后又跳出来说三道四。 当一个国家发现空谈民主不能填饱肚子,而修一条公路能让农产品运出去换钱时,选择对谁笑脸相迎、对谁虚与委蛇,其实再简单不过,这种“见人下菜”,与其说是狡猾,不如说是被现实教会的生存技能,毕竟对小国而言,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才是真道理。

0 阅读:58
世界聚焦点

世界聚焦点

聚焦全球,捕捉新闻关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