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MQ-9B飞抵钓鱼岛,日本决心破釜沉舟,这下中方机会来了! 共同社8月19

天天纪闻 2025-08-20 15:18:38

大批MQ-9B飞抵钓鱼岛,日本决心破釜沉舟,这下中方机会来了! 共同社8月19日发布独家消息:日本海上保安厅自今年4月起,已多次将MQ-9B“海上守卫者”大型无人机投入钓鱼岛上空执行警戒监视任务,并于近日启动正式运用。   从技术层面看,这款由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的无人机续航时间可达40小时,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搭载多光谱瞄准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等先进传感器,能够实时传输高清影像并追踪海上目标。   本将其部署在钓鱼岛周边,显然是为了应对中国海警船常态化巡逻的压力——2024年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周边航行天数达355天,创下2012年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以来的新高。   日本此举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对钓鱼岛海域的监控能力。长期以来,日本试图通过巡逻船、侦察机等手段构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但随着中国海警船执法力度的加大,日方传统监控手段逐渐难以满足需求。   MQ-9B的引入能够弥补有人机在续航时间和侦察范围上的不足,实现对钓鱼岛周边海域的全天候、全时段监视。这种技术升级不仅是对中国常态化巡航的直接回应,也是日本试图通过“技术压制”营造战略优势的体现。   更深层来看,日本的行动与国内政治生态密切相关。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借钓鱼岛问题渲染“中国威胁”,为修宪和扩军积累舆论支持。2025年度预算中,日本为采购MQ-9B投入415亿日元,并计划建立国内无人机制造体系,目标是将无人机作战纳入未来国防战略框架。   这种“量先于质”的采购策略,暴露了日本试图通过低成本武器快速形成威慑的焦虑。与此同时,日本海上保安厅与海上自卫队的协同行动日益紧密,例如将MQ-9B部署在自卫队基地、共享情报数据等,显示出日本正推动海上保安厅的军事化转型,试图将其纳入整体国防体系。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行动虽然增加了东海局势的复杂性,但也为中方提供了进一步巩固主权的契机。首先,中国海警船的常态化巡航已形成事实管辖,2024年355天的航行记录本身就是主权实践的有力证明。   面对日本的技术升级,中方完全有能力通过对等措施予以反制。例如,中国可进一步加强海警船的装备更新,引入具备更强态势感知能力的无人机或舰艇,形成对钓鱼岛海域的立体化监控网络。   其次,日本的行动再次暴露其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企图,中方可以此为契机,在国际场合进一步揭露日本借“安全议题”扩大军事存在的真实意图,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此次部署的MQ-9B虽未携带武器,但其与美日安保体系的联动不容忽视。美国不仅是MQ-9B的供应方,还在日本部署了同类无人机(如美军在嘉手纳基地的MQ-9),形成对东海的联合监视网络。   这种军事协作本质上是美日“印太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技术整合强化对华威慑。然而,日本的行动也可能带来风险:MQ-9B飞行速度慢、自卫能力弱,一旦在争议海域与中方飞行器发生摩擦,极可能成为冲突升级的导火索。中国海警局已明确表示,若日本军用无人机侵入钓鱼岛领空,中方必将采取坚决反制措施,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   从国际法角度看,日本的行动缺乏法理依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在该海域的巡航执法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日本所谓的“警戒监视”本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其单方面主张的“中间线”等概念从未得到中方认可。   中方通过外交交涉、执法行动和法理斗争多管齐下,已构建起多层次的维权体系。例如,中国海警局定期发布巡航信息,外交部在国际场合反复阐明立场,这些举措都在持续强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认知。   日本在钓鱼岛部署MQ-9B无人机,表面上是技术层面的调整,实则折射出其战略意图的深层转变。这种转变既包含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也受到国内政治生态的驱动。   对于中国而言,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通过常态化执法和技术升级巩固主权;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国际规则揭露日本的战略意图,将东海问题纳入更广泛的国际话语体系。   任何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或军事威慑改变领土主权现状的企图都将徒劳无功,中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不容置疑。未来,随着中日在东海的博弈持续,如何在保持克制的同时坚决捍卫主权,将是对中方智慧与定力的考验。  

0 阅读:22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2025-08-22 13:16

一个可控的无人飞艇就可以解决!上期待在钓鱼岛上空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