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50年,土改时,四川有个地主却不慌,工作队来他家时,他拿出一张借条,众人看到借条上写了“朱德”两个字,顿时吓了一跳! 1950年,四川的土地改革运动如火如荼,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在长寿县双龙村,工作队员来到地主傅德辉家,准备清点财产,但傅德辉显得很平静,这反而让人起了疑心。 清查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直到队员们发现一个上锁的抽屉,在大家的要求下,傅德辉拿出钥匙打开,里面没有想象中的金条或地契,只有一张泛黄的旧纸条。 这张纸条是一张借条,当人们看清上面的内容时,现场瞬间安静下来,借款人一栏写着“朱德”两个字,借款金额是一百块大洋,这一下,所有人都愣住了。 在那个年代,一个地主竟然有共和国总司令的借条,这事儿可不一般,很多人觉得这是伪造的,这件事基层工作队没办法处理,只能把借条和情况说明上报。 这张薄薄的纸条,此时成了一份极其敏感的政治凭证,没人知道它会将傅德辉带向何方。 1922年的德国柏林,那时的傅德辉和朱德,都是去德国求学的四川老乡。 傅德辉家境富裕,读的是先进的化工专业,自己开豆腐店,生活很宽裕。 朱德则不同,他是为了寻求救国真理而来,生活很拮据,1922年秋天,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被德国警察盯上,最后被赶出了国,他急需一笔钱作为路费,去苏联继续学习和革命。 在最困难的时候,傅德辉听说同乡的困境,毫不犹豫地拿出了钱,这份慷慨是雪中送炭,朱德即使身处困境,也坚持亲笔写下这张借条。 这既是他对朋友的尊重,也是他信守承诺的原则,这记录了两人在异国他乡的君子之交。 傅德辉的品格不是一时兴起,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他早已回国兴办实业,多次为八路军捐赠急需的物资,甚至三次捐赠比黄金还珍贵的盘尼西林。 二十八年后,当这张借条重见天日,它奇迹般地搭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傅德辉很快收到通知,让他立刻去北京,在中南海,他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朱德。 老友重逢,朱德不仅确认了借款的真实性,还坚持还清,更重要的是,他向组织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这段情谊的珍视,他认为,傅德辉的阶级身份是历史造成的,但不应因此否定他曾经的善意,更不应埋没他作为一名高级化工人才的价值。 这番话,成了一封最有分量的推荐信,傅德辉的命运因此改变,他没有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反而被任命为川东行署工业化验室主任。 后来,他被调往北京的国家重工业研究机构,从被改造者,转变为新中国建设急需的专家。 傅德辉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份信任,他主动将名下所有家产悉数上交国家,彻底告别了旧身份,全身心投入到新的事业中。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傅德辉在北京的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为国家的化工事业做出贡献,他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与朱德的这段往事。 直到1981年傅德辉去世,他身边的许多同事,都不知道这位尊敬的老专家,还有着如此不凡的过往。 许多年后,人们在整理朱德的回忆文章时,发现他曾感慨地提到一笔早年的借款,“至今未还”,他记挂的,是那份危难中无私相助的情谊。 信源:澎湃新闻——【红色记忆】朱德的借条‖黄盈明 陈龙狮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