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意大利一名占星师预测出自己的死期,尴尬的是,到了日子他却依旧活蹦乱跳。为了面子,他做了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1957年的意大利。那会儿没有互联网,更没有“老师”带你炒股,人们想知道未来咋办?很多人就去看星星,找占星师。在佩鲁贾这座古城里,有个叫切科达斯科利的占星师,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据说他算东西很准,找他的人能从街头排到巷尾。 时间久了,名气大了,切科老师自己也飘了。他觉得自己能看透所有人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于是,他干了件轰动全城的大事:公开预测了自己的死期。 他拿着星盘捣鼓了半天,特有仪式感地宣布:“各位,我,切科达斯科利,将于1957年7月19日,寿终正寝。” 这话一出,整个佩鲁贾都炸了。信他的人,扼腕叹息,觉得大师要走了,天妒英才。不信他的人,就搬个小板凳,准备吃瓜,看他到时候怎么收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全城的人都在等着7月19号。那天,切科家的门口挤满了人,有记者,有粉丝,还有纯看热闹的。大家就想亲眼见证,这预言到底准不准。 结果呢?尴尬的一幕来了。 太阳从升起到落下,月亮从挂上到躲起来,当时钟敲过午夜12点,7月19号彻底翻篇了。切科老师呢?依旧活蹦乱跳,心跳正常,呼吸平稳,啥事没有。 人群中爆发出哄笑和嘲讽。“骗子!”“神棍!”之类的词儿,估计跟刀子一样扎在切科的心上。他一辈子积攒的名声和“人设”,在这一天,塌得比萨斜塔还斜。 一个被捧上神坛的大师,一夜之间成了全城的笑柄。接下来的日子,他走到哪儿都有人指指点点。这对于把名誉看得比命还重的切科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 然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几天后,在又一个被嘲讽和失眠折磨的夜晚,他爬上自家窗台,纵身一跃。 他用自杀的方式,强行“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虽然晚了几天,但终究是死了。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作为一个占星师最后的“尊严”。为了一个错误的预测,宁可去死,也不愿意承认“我算错了”。 他面对的困境,本质上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设崩塌”。 只不过,他赌上的是命,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更多是网红、大V和所谓的“专家”们赌上他们的流量和饭碗。 现在打开手机看看,各种“大神”是不是满天飞?教你搞钱的“财经博主”,预测股市走向,言之凿凿;分析情感的“恋爱大师”,给你的人生指点迷津,仿佛开了天眼;还有那些“健康教主”,推广着各种神奇的养生理论,好像跟着他做就能活到一百八。 这些人设,就是他们的“星盘”,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靠这个人设吸引粉丝,获得信任,最终变现。所以,他们最怕的,就是预测失败,人设崩塌。 2024年底,科技圈不是就上演了好几出这样的戏码吗?某个鼓吹“AI万能论”的大佬,年初信誓旦旦地预测某项AI技术将在半年内颠覆整个行业,还拉了一堆投资。结果呢?技术瓶颈迟迟无法突破,产品跳票,当初吹的牛皮现在成了打脸的巴掌。这位大佬现在社交媒体都停更了,据说是在“闭关修炼”。 这和切科的困境何其相似?他不能说“对不起,学艺不精,算错了”,因为这等于否定了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同样,那个AI大佬也不能轻易承认“我对技术的判断过于乐观”,因为这会让他从“预言家”变成“说谎家”,资本和信徒会立刻抛弃他。 面子,或者说“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权杖。 握着它,你就有话语权,有影响力。一旦它倒了,你就什么都不是。切科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而今天的人们,更多是选择消失、狡辩或者用一个新故事掩盖旧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有了比占星术高级得多的预测工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但尴尬的是,AI也经常“翻车”。 记得世界杯预选赛期间,好几家顶级数据公司开发的AI预测模型,都信誓旦旦地算出了某场关键比赛的结果,赔率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球迷们跟着AI下注,结果比赛过程跌宕起伏,一个红牌加一个乌龙球,直接让所有模型集体“阵亡”。 AI预测错了,会怎样?它会尴尬吗?它会为了面子去“自杀”吗? 当然不会。AI没有情绪,没有“面子”。我们会说:“哦,是数据维度不够。”“是算法模型需要优化。”“出现了不可控的黑天鹅事件。” 我们会去修正它,迭代它,让它下一次变得更“聪明”。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当人把自己当成神的时候,一次失败就足以致命。但当我们把工具当成工具时,失败只是通往成功的又一步。 切科达斯科利的故事,像一个古老的黑色寓言。他用生命演了一出荒诞剧,剧名叫《我必须是对的》。
1957年,意大利一名占星师预测出自己的死期,尴尬的是,到了日子他却依旧活蹦乱跳
历史脑洞
2025-08-21 00:06:3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