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病逝,他的大脑被法医偷走,解剖成了240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美国科学家找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秘密…… 聊起爱因斯坦,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词是啥?天才?一个几乎凭一己之力,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往前推了一大步的人。在他生命最后时刻,最担心的不是什么宇宙公式,而是自己的身后事。他特意留下遗嘱:遗体必须火化,骨灰秘密撒掉。 因为他太了解人性了,他知道,有无数人正像饿狼一样盯着他的身体,尤其是他那个装满了宇宙秘密的脑袋。他不想让自己死后还不得安宁,变成一个供人参观的“圣物”。 可惜,他千算万算,还是没算过一个人的疯狂。 1955年4月18日凌晨,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医院逝世。负责尸检的病理科医生,一个叫托马斯哈维的男人,成了那个打破禁忌的人。在那个寂静的解剖室里,哈维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他小心翼翼地锯开那颗全世界最著名头颅,在没有征得任何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取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 哈维不是什么江洋大盗,他也是个科学家,他被一个巨大的执念控制了——他想知道,天才的大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个念头像魔咒一样,让他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名誉。 事情很快就败露了。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阿尔伯特勃然大怒,媒体的谴责铺天盖地。普林斯顿医院为了撇清关系,立马开除了哈维。但哈维呢?他拿到大脑后,反而对汉斯说,这是为了科学,为了全人类。他发誓,绝不将大脑用于猎奇和展览,只会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也许是被他的“执着”打动,也许是木已成舟,汉斯最终竟默认了。 哈维带着这颗“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消失在了人海里。他以为自己开启了一项伟大的科学探索,但他不知道,这颗大脑将像一个沉重的诅咒,拖着他颠沛流离了整整半辈子。 为了方便研究和保存,哈维把大脑精心制作成了240个切片。他把这些切片装在几个玻璃罐里,泡在福尔马林中。这些罐子,就成了他最宝贵的财产。他走到哪,就带到哪。从费城到堪萨斯,再到密苏里,他换了无数工作,开过卡车,也在工厂打过工,生活穷困潦倒,妻子也因此离开了他。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想过卖掉这些切片。 几十年间,他像一个地下传教士,小心翼翼地把一小部分切片,分寄给全球顶尖的神经科学家,希望他们能解开其中的奥秘。于是,一场跨越几十年的“寻宝游戏”开始了。 最早的研究出现在1985年。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玛丽安戴蒙德拿到了4块切片。她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负责信息处理的神经胶质细胞,比普通人多出73%。这个发现当时引起了轰动,很多人觉得:“破案了!天才就是细胞多!” 但很快,质疑声就来了。首先,戴蒙德的对比样本只有11个,而且年龄都比76岁的爱因斯坦小,这在科学上根本站不住脚。 后来,又有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顶叶部分比常人宽了15%,而且缺少一条主要的沟回。这个区域,恰好和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听起来更有道理了,对吧?这似乎解释了他为何能在大脑中进行那些复杂的“思想实验”。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团队通过研究现存的照片和切片,发现爱因斯坦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比普通人更厚实、连接更紧密。这意味着他的左右脑“网速”更快,协同工作的效率更高。 你是不是觉得,科学家们已经把秘密拼凑得差不多了?天才的大脑,就是硬件配置高。但你仔细想想,这里面有个巨大的逻辑漏洞。 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先有了一个“爱因斯坦是天才”的结论,然后再拼命从他的大脑结构里找证据去证明这个结论。这叫什么?这叫“先射箭后画靶”。 现在,神经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有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可以在人活着的时候就观察大脑活动。回过头再看这些对爱因斯坦大脑切片的研究,科学界的主流看法已经非常清晰:这些所谓的“生理差异”,有趣,但并不具备决定性的说服力。 真正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关键不在于他“长”了个什么样的大脑,而在于他如何“使用”这个大脑。 他从小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说话晚,不爱循规蹈矩,甚至被老师评价为“反应迟钝”。但他拥有两样东西,是今天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极致的好奇心和超凡的想象力。 当别人都在埋头计算时,他会想象自己追着光跑是什么感觉;当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他却敢于提出它们都是相对的。这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才是他真正的“超能力”。 哈维医生在2007年去世了。他晚年把剩余的大脑切片,都捐给了普林斯顿大学医学中心。天赋或许重要,但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允许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敢于对世界说“不”的勇气。
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病逝,他的大脑被法医偷走,解剖成了240片,经
历史脑洞
2025-08-21 00:15: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