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一哨兵站岗时偷偷溜走,全团急得找了一夜,次日他却抱着一堆罐头回来。团长朱玉荣一拍桌子:“反了天啦!”哨兵吓得一哆嗦:“我发现了敌军一个秘密。” 孙占鳌是志愿军某团的一名普通哨兵,1952年冬天,他在朝鲜战场上负责站岗。那时候,志愿军和敌军打得正激烈,哨兵的任务是守住阵地,盯着敌军的动静。那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孙占鳌却不在岗位上。战友们发现他不见了,赶紧报告上去。全团上下都懵了,以为他跑了或者被敌军抓了,团长朱玉荣急得下令连夜搜寻。 结果呢,一夜过去了,啥也没找到。直到第二天清晨,孙占鳌自己回来了,手里还抱着一堆敌军的罐头和一部破旧的电话机。他一回来就嚷嚷,说自己发现了敌军的秘密。团长一听,先是火冒三丈,觉得这小子简直胆大包天,站岗都能溜号。可再一听他的汇报,脸色慢慢变了。 原来,孙占鳌那天晚上不是故意跑路,而是听到远处有动静,觉得不对劲。他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一个人摸了过去。靠近敌军阵地时,他发现了一小队敌兵正在偷偷埋电话线,还在旁边藏了物资,像是罐头之类的东西。孙占鳌脑子一转,觉得这肯定不简单。他趁着夜色,悄悄拿走了几罐罐头和那部电话机,想带回去给部队分析。 回来后,他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团里马上派人核实,结果发现敌军果然在搞小动作。那条电话线是他们用来联系后方的一个秘密通讯点,而孙占鳌带回来的东西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团长虽然还是气他不守纪律,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小子歪打正着,立了大功。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团里开了会,分析了敌军的动向,调整了防线。没过多久,敌军果然发动了一次偷袭,但因为有了提前准备,志愿军打得他们措手不及。这场战斗里,孙占鳌也上了战场。他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但干活特别卖力。可惜,战斗中他中了弹,没能活着回来。 后来,团里给他追记了功。有人说他运气好,有人说他胆子大,但不管咋说,他的举动确实帮了部队一把。孙占鳌这人吧,说不上完美,站岗跑出去肯定不对,可他那股子愣劲儿,也真让敌军吃了苦头。 这事搁在当时,挺让人头疼。纪律是军队的命根子,孙占鳌这么干,等于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可他又不是为了自己,确实是想着部队好。换句话说,他这行为有点“违规立功”的意思。放到现在看,这种事咋评价?有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守规矩,害得全团瞎忙活一夜;也有人会说,他这胆量和机灵劲儿,一般人还真比不上。 再说说那时候的背景。1952年的朝鲜战场,志愿军条件艰苦得很,吃不上啥好东西,敌军的罐头对他们来说可是稀罕货。孙占鳌带回来的罐头,不光是证据,可能还让战友们心里热乎了一下。当然,他主要目的不是这个,而是想搞清楚敌军的打算。这点上看,他不是光想着自己嘴馋,而是真有心眼儿。 从军事角度看,孙占鳌发现的秘密不算啥惊天动地的大情报,但对一个小团来说,已经够用了。那时候,敌我双方都在斗智斗勇,一个小小的通讯点暴露,就能打乱对方的计划。孙占鳌这一趟,虽然差点把自己搭进去,但也让部队占了先机。 他的牺牲挺让人唏嘘。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就这么没了。团里给他记功,不是因为他有多伟大,而是因为他的行动实实在在帮了大家。他这辈子没啥大理想,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兵,可关键时候,他干了件不普通的事。 回过头看,这故事挺复杂。孙占鳌不是啥光辉榜样,但他也不是坏人。他擅离职守是事实,团长发火也有道理,可结果却出乎意料。战场上,有时候就是这样,纪律和灵活性老是对不上号。孙占鳌的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说对错。 再说点题外话。那时候的志愿军,很多都是这种年轻人,没啥文化,靠着一腔热血上战场。孙占鳌可能也是这样,脑子一热就干了。换成现在,估计没人敢这么干,毕竟纪律管得更严。可那年代,啥都乱哄哄的,他的选择也许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这故事讲完了,也没啥大道理,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干过这样的事。孙占鳌不是英雄教科书里那种完美形象,但他用自己的方式,给部队留下了点东西。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