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校长来安徽视察,顺路去了安徽大学,却与时任安大校长的刘文典大吵起来

古往奇趣角 2025-08-22 05:39:57

1928年,蒋校长来安徽视察,顺路去了安徽大学,却与时任安大校长的刘文典大吵起来。情绪激烈时,蒋校长冲上去扇了刘文典两个巴掌,而刘文典一脚踹到蒋校长身上... 刘文典这个人,在民国文坛上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他出生于1889年的安徽合肥一个商人家庭,原名叫文聪,后来改名文典,字叔雅。从小家里条件还行,父亲让他上私塾学古文,还接触过当地教会医院的外国人,捡了点英语和日语的皮毛。十五岁那年,他考进芜湖的安徽公学,跟着陈独秀和刘师培这些大咖学新思想,那时候同盟会刚兴起,他1907年就加入了,比蒋校长还早一年。接着他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主攻文学,顺便在章炳麟那儿钻研古籍校勘。 辛亥革命一爆发,他赶紧回国,在上海的《民立报》当编辑,写文章鼓吹革命。革命后,他当上孙中山的秘书,帮着处理文书,那时候蒋校长还只是个小角色,没啥名气。刘文典后来觉得政治太乱,干脆转行搞学术,1917年进北京大学当教授,专攻秦汉诸子和《淮南子》,写了本《淮南鸿烈集解》,在学界挺轰动。他还帮《新青年》做英文编辑,翻译些西方书,推动学术交流。 在北大日子过得简单,专注校勘古籍,但薪水好几年没涨,1927年他一气之下辞职,回安徽办省立安徽大学,当文学院院长,实际管校长的事。学校刚起步,他亲自抓课程和招聘老师,强调古典文学的研究。刘文典的学术成就不少,像《三余札记》和《庄子补正》,让他成了校勘学的大师。 蒋校长呢,1887年生在浙江奉化,早年从军,1908年才加入同盟会,比刘文典晚。他在日本留学时认识孙中山,慢慢在国民党里爬上来。1920年代,他搞北伐,清除对手,抓军权。1927年娶了宋美龄,次年1月又重掌国民政府主席。那时候他巡视各地,安徽也在计划里。刘文典和蒋校长早年都混同盟会,但刘地位高些,看蒋像后辈,两人一个搞学术,一个玩军事,路子完全不同。 1928年11月,蒋校长到安徽安庆巡视,打算去安徽大学看看。省里官员提醒刘文典准备接待,但他没办欢迎活动,学校里一切照旧。那阵子,安徽大学男生跟旁边的安徽第一女子中学闹矛盾:女中办校庆晚会,男生没请柬硬要进去,有人还翻墙,现场乱哄哄的。女中校长关了电,停了活动,男生更不干了,扔东西叫嚷。蒋校长知道后,在省政府开会召见刘文典和女中校长,要刘开除带头闹事的男生。刘文典不同意,说事情有隐情,不能简单处理。 蒋校长火了,指责刘纵容学生,是学阀,败坏风气,还扯上孙中山。刘文典回击,说自己跟孙中山革命时,没听说过蒋校长,要是他是学阀,蒋就是军阀。蒋校长气急,给了刘文典两耳光。刘文典不服,踹了蒋校长一脚。警卫马上抓人,蒋校长说要处死他。 事发后,刘文典关进安庆监狱。消息传出去,同盟会老同志像蔡元培、陈立夫他们联名求情。安徽大学学生上街游行,要放人。蒋校长顶不住压力,很快就放了刘,但让他离开安徽。1929年,刘文典去清华大学当中国文学系教授,还在北大兼课,继续搞古籍校勘。 抗日战争时,他留在北平,1938年南下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教书,讲《庄子》课,学生挺多。1939年出《庄子补正》,陈寅恪给写序。战时日子苦,他还出《说苑校补》。1945年后,转到云南大学教书。刘文典一生专注学术,著述影响后辈。

0 阅读:137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