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

霁雾阙任 2025-08-22 11:17:08

[微风]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这是怎么回事?     据华商网8月21日报道,在西安,高新区的一家银行里发生的一件事,让不少市民心头一紧。     徐大爷和张老太,这对年过七旬的老两口,这几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十二万元存款到期了,他们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把钱继续存在银行。     办成三年或五年的定期存款,好保证晚年生活。     张老太一再叮嘱老伴,务必只存定期,别轻信银行里说的那些忽悠什么“高收益产品”的,因为在她心里,稳妥才是最重要的。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就在存款到期之前,银行客户经理贾某主动联系徐大爷。 说有一款收益比定期更高的理财产品,非常适合他们这种追求安全又想多赚一点利息的客户。   徐大爷一开始还犹豫,想着老伴交代不能乱动存款,但经理一再保证,说这产品相当于存款,只是利率高一些。   六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徐大爷去了银行,整个办理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     回到家,他告诉张老太,钱已经安全续存三年定期,还说利率超过了2.5%,比以前的存款划算得多。   张老太听后放下心,觉得这下可以安稳度日。   徐大爷还补充解释,现在银行全面电子化,没有纸质存单,所有信息都在手机银行里保存。   张老太虽然有点疑惑,但想到银行是大机构,不可能出什么差错,便没有追问。   可没过多久,家里一位年轻的亲戚偶然帮徐大爷看手机银行流水时,立刻察觉不对劲。   那笔十二万元压根不是存款,而是一份保险保单。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份保险产品并非一次性缴费,而是年缴型。 需要连续三年,每年再追加十二万元,也就是说后面还要拿出二十四万元。   如果没法继续缴,之前的钱很可能前功尽弃。   这对仅靠退休金过日子的老人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真相揭开后,徐大爷几乎气晕过去,张老太更是彻夜难眠,老两口的生活彻底被打乱。   银行方面态度却很强硬,声称全程有录音录像,电子合同上有徐大爷的签字。 系统还推送过犹豫期通知,只是老人自己没有提出退保。   银行强调合规无误,责任全在客户。   可徐大爷坚决否认,他说自己根本不懂操作手机,几乎所有步骤都是客户经理和另一位年轻员工替他完成。   他当时完全以为在办定期存款,那些点头和“是”的回答只是随口应付,并不知道是在确认购买保险合同。   徐大爷也没收到过明确的犹豫期提示,更别提保险条款。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找到保险公司,想退保止损。   前台工作人员口头答应会调查,但迟迟没有下文。   八月初,老两口只好打电话投诉到银保监会,希望能介入处理。   如今徐大爷手中唯一的证据,是那条十二万元转账到保险公司的流水。     网络上不少网友看到新闻后纷纷留言,说自己家里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抱怨银行把存款包装成保险,坑的就是不懂金融的老人。   对于徐大爷夫妇这样只是想存钱养老的人来说,这完全背离了初衷。   法律人士也指出,由于合同已经生效,要退保难度极大。   虽然银行拿“双录”和电子签名作挡箭牌,但如果能证明老人是被误导,维权仍有机会。   关键在于收集证据,比如微信聊天记录、柜台录音、银行短信提醒等,以此证明自己当时并非出于真实意愿。   即便如此,维权之路也很漫长,老人年纪大,精力有限,往往在和银行,保险公司周旋的过程中耗尽心力。     每一分养老钱都来之不易,本该用来维持生活,却因为误导和模糊宣传而陷入险境,这是整个社会都不愿看到的。 信源:华商报

0 阅读:302

猜你喜欢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