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穆斯林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 在古老的东方大国,一个信仰从沙漠中悄然传入,却在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什叶派还是逊尼派?这不只是中东的恩怨,在中国也藏着谜团:多数穆斯林究竟追随哪一方? 伊斯兰教的起源,得从阿拉伯半岛说起。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了这一宗教,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它传播到中东、中亚和北非,成为世界主要信仰之一。这套教义把分散的部落团结起来,提供共同的精神指引和治理框架。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没有直系男性后裔,也没指定继承人,这就引发了信徒间的继承争端。 一方主张根据资历和威望选举哈里发,首推穆罕默德的伙伴阿布·巴克尔。哈里发是政教合一的领导称号。另一方坚持血统原则,支持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认为他有天然合法性。这两派从继承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两大教派:支持前三任哈里发的叫逊尼派,强调贤能选举;支持阿里的叫什叶派,注重世袭传承。 阿布·巴克尔成为首任哈里发,阿里在公元656年继任第四任,但公元661年遇刺身亡。他的长子哈桑被迫放弃继承权,反对者穆阿维耶通过武力建立倭玛亚王朝。公元680年,阿里的次子侯赛因挑战继承,却在卡尔巴拉事件中遇害。这件事让什叶派彻底团结,并与逊尼派决裂。逊尼派占全球穆斯林约90%,主要在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什叶派约10%,集中在伊朗、伊拉克。 两派的分歧源于对教法的不同解释:逊尼派遵从贤能领导,什叶派强调血脉延续。这对立持续千年,中东历史基本就是两派的斗争史。尽管有尝试弥合,但如公元1501年萨法维王朝定什叶派为国教,18世纪沙特瓦哈比运动推逊尼派,以及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都加剧了对抗。目前,中东局势复杂,逊尼派国家多,什叶派相对集中,两派裹挟国家利益,继续对抗。 在中国,这故事不一样。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传入,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带来信仰,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建立清真寺。宋元时期,中亚穆斯林大批迁入,形成回族等民族。明清时代,进一步融入中华文化。 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总人口超过2000万。这些穆斯林主要属于逊尼派,与全球主流一致。逊尼派在中国遵循哈乃斐学派,强调五功:念、礼、斋、课、朝。每年数万人去麦加朝觐,感受全球穆斯林的团结。 只有少数如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信奉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这一派注重伊玛目精神引导,但规模小,与逊尼派和平共处。中国穆斯林没大规模什叶派分布,这得益于历史传入路径,主要来自中亚逊尼派地区。 在中国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穆斯林融入本土,形成独特传统。比如,清真饮食避猪肉,兰州拉面就是典型;清真寺建筑融中式元素,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用琉璃瓦顶。节日如古尔邦节,大家宰羊分享,邻里互助,增强社区联系。这些习俗接地气,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党的宗教政策保障信仰自由,清真寺遍布城乡,伊玛目和阿訇超过4万。中国穆斯林参与社会建设,推动民族团结。相比中东教派纷争,这里避免了外部影响,保持和谐。 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穆斯林与伊斯兰国家加强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让穆斯林与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实现和平稳定。
世界各地穆斯林移民要求原著民改变观念、以适应伊斯兰教的呼声越来越高了,连保守封闭
【106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