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翻脸   对中国下重手,做出一个前所未有决定   欧盟公开充当其帮凶

物规硬核 2025-08-22 16:25:28

美国突然翻脸   对中国下重手,做出一个前所未有决定   欧盟公开充当其帮凶 8月21日协议细节显示,欧盟承诺在欧数据中心大规模采购美AI芯片,表面是欧美技术合作,实则暗含限制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意图,协议规定美对欧部分商品最高征15%关税,欧则需购至少400亿美元美AI芯片,2028年前完成7500亿美元美能源采购,此安排虽称互惠,实为美联合欧限制中国先进芯片获取,尤指AI关键技术。 该协议表面是双边贸易互惠,实则通过芯片采购条款形成技术供应联盟,客观上限制了中国获取人工智能领域高端芯片的渠道。   欧盟这回答应得挺痛快,但其实心里挺矛盾的,早在美国前总统拜登那时候,欧盟就对美国的AI芯片管制不满过,觉得这限制了他们自己的技术获取。   但现在特朗普政府又威胁要对欧盟汽车收30%的税,欧盟没办法,只能妥协,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情,在荷兰的光刻机大佬ASML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ASML的新CEO富凯说过,不能不管地缘政治,但荷兰政府还是以“国家安全”为由,进一步收紧了对中国的芯片设备出口。   这事儿对中国影响可不小,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咱们进口的先进制程芯片少了37%,但国内像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28纳米制程的芯片产能却涨了45%。   合肥的长鑫存储成功量产国产14纳米DRAM芯片,打破了国外在存储芯片领域的技术垄断,但GPU等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欧盟委员会预测,若到2028年未能与中国建立稳定的芯片供应链,欧洲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成本将增加200亿欧元。 与此同时,由于失去中国市场,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股价较2023年高点下跌35%,全球科技竞争正在改变产业格局。   欧美这次联手设限,看似是要卡住中国的脖子,但可能反而帮了中国的大忙,从历史经验看,技术封锁往往能激发咱们的创新。   比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被半导体封锁,结果催生了东芝、日立这些世界级企业,中国在5G领域的突破,也是因为2018年中兴事件后的集体觉醒,这次芯片围堵,说不定会加速中国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体系。   此外,欧盟此次的表现颇为摇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查表明,76%的会员企业反对“脱钩”,他们认为这将使自身每年丧失120亿欧元的市场份额。   这说明欧盟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压力之间挺矛盾的,美欧同盟也不是铁板一块,随着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全球芯片产业链的重组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技术封锁存在一个根本矛盾:试图通过切断技术交流来保持领先的一方,最终可能促使被封锁方加速突破关键技术,正如ASML前CEO温宁克所言:"限制出口只会让中国更快掌握核心技术,"在芯片领域的竞争中,欧美通过设置壁垒未必能成为赢家,反而可能推动中国在压力下实现技术跨越。

0 阅读:0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