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无人机突袭,中国造皮卡扛下两次袭击,救下俄军副司令一条命 8月16日至17日,乌军在库尔斯克州高速路段展开精确袭击,目标直指俄罗斯西部军区副司令阿巴切夫。乌军使用了两架自杀式无人机,第一架爆炸逼停目标车辆,第二架在确认车内未有人逃出后补刀。最终造成阿巴切夫重伤截肢,一死两伤。 但比袭击本身更让人侧目的,是这辆承载俄军高层的车辆,竟然是一辆中国制造、经俄军加装改款的皮卡。在连续两次爆炸下,车顶被掀开但整体结构仍保持,间接保住了副司令一命。 阿巴切夫这次算是捡回一条命,但俄罗斯军队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无人机屡屡命中高官,俄军防线形同虚设 这不是乌军第一次精准“斩首”俄方高级将领。 去年7月,南部军区副司令措科夫中将,在扎波罗热州一处酒店内被“风暴之影”导弹命中身亡。那家酒店其实早已被俄军征用为高级军官驻地,行程也高度保密,但照样被乌军锁定。 两个月前,代理军长戈里亚奇金,在顿涅茨克市中心主持会议时遇袭身亡。同样是在非军用建筑中,被远程导弹一击致命。 就连海军副司令古德科夫少将,也在前线指挥所被炸死,连同10余名军官一并阵亡。 这几次袭击的共同点很清晰:目标集中在俄军高层,行动精准,情报来源可靠,战果显著。而俄军要么无法预判,要么无法拦截,顶多是“事后报导”。防空系统形同虚设,高层防护机制漏洞百出。 保密意识薄弱,内部渗透问题突出 俄军的问题,不在战术层面,而在体制溃烂。 首先是情报保密层面的崩坏。早在去年顿涅茨克元旦惨案中就已暴露:大量士兵上传社交平台的定位照片,让乌军轻松获取驻地坐标。军事基地被打成废墟,只因几个自拍。类似情况一再重演。 有些俄军军官甚至在公开频道聊作战计划,毫无保密概念。高层会议时间、地点、参与人名单,在西方的AI情报系统里几乎是实时更新。 说白了,俄军高层之间的安全机制,基本靠运气在撑。敌人不来,是因为没盯上;真盯上了,就等着收尸。 其次是内部渗透问题。副司令行踪能被乌军预判成这样,不排除俄军内部有稳定的情报来源。从去年到今年,俄军每一次高官被斩,都是精确命中,无一失手。这种精准,不是靠几张卫星图能做到的。 防空系统力不从心,信息协同机制失能 自杀式无人机已经成为乌军标准战术手段,但对俄军来说,它们几乎是无解的噩梦。 理论上,库尔斯克州部署了S-400系统,按说这种级别的防空武器应该能拦住小型空中目标。但现实是,对小型低空目标的拦截率不到30%。大多数时候,无人机飞进来了,俄军还没启动预警。 这种反应迟缓,和俄军老旧的指挥链路密不可分。高层总喜欢集中坐镇,下到旅一级,很多决策都还依赖人工传令。信息滞后、指令传导迟缓,遇到突发袭击根本来不及反应。 更离谱的是,俄军内部不同情报部门之间的信息几乎不共享。边防军掌握的动态到不了总参谋部,前线指挥官连自己有没有被盯上都不知道。情报不通,防空失效,导致高官们一个个成了空中靶子。 中国产皮卡“挡刀”,乌克兰顺势炒作 回到这次袭击细节上。乌军特种部队发布的视频显示,两轮无人机爆炸都未能摧毁目标车辆结构,直接救了阿巴切夫一命。很多军事博主注意到,这辆车是中国生产的皮卡,已被俄军改装用于高寒高强度环境。 这类中国皮卡在俄罗斯民间销量本就不错,如今又因为“抗炸”表现引发热议。乌方炒作此事,更多是为转移对阿巴切夫未死的尴尬,也是借题发挥,抬高斩首行动“成功率”。 实际上,能保命的从来不是“车好”,而是俄军整条防护链的断裂。高官靠一辆皮卡逃过两架无人机,说明俄军除了靠运气,别无他法。 运气救不了第二次命 这场战争打到第三年,乌克兰已将“斩首”作为对俄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情报、技术与算法支持,让其可以高效识别、锁定并打击俄军高层。相比之下,俄罗斯的组织能力、防御水平和情报体系还停留在冷战末期。 一个皮卡救了副司令一命,背后是整个指挥系统的溃败。今天是阿巴切夫,明天可能就是下一位将军。 战场上,运气只能救一次命。问题不解决,终将轮到命不好的那个。 参考资料: 《乌军无人机袭击俄副司令座车,中国皮卡成焦点》环球时报 《俄军高官接连遭“斩首”,情报与防空系统遭质疑》参考消息
外网GTW找到了最新曝光的HQ20防空/反导弹[并不简单]和它一起的有JY-2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