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

汐鹿生社会 2025-08-22 22:02:49

“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西安草滩的徐师傅老两口最近愁坏了,家里那点养老钱差点就打了水漂。   事情得从今年六月说起。   徐师傅之前在有笔十二万的定期存款到期,客户经理贾某主动打来了电话,说有个保本保息、年利率2.5%的好存款,让他取出来重新存。   徐师傅记性不太好,出门前老伴张女士特意嘱咐,就去办存款,别的啥也别碰。   当天徐师傅回来还挺高兴,说存了个三年期的,就是没拿到纸质存单,对方说是银行新规取消了。   老两口想着钱放银行踏实,利率也还行,就没再多问。   直到七月底,一个年轻亲戚来串门,顺手点开徐师傅的手机银行,一眼就瞅见了“保险:十二万元”的交易记录,这才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徐师傅当时脸就白了,张女士心口像压了块石头。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这保险合同要求明年、后年还得各交十二万,老两口退休金就那么点,哪扛得住啊。   俩人赶紧找银行问,工作人员说确实办的是保险,合同在手机银行里存着电子版,还是签过字的。   可徐师傅平时根本不会用手机银行,出事后还是银行的人手把手教他怎么找。   至于纸质合同,银行说客户没主动要,就不用给。   提到当时的录音录像,徐师傅更糊涂了。   他说那会儿一直以为是在办存款,录制的时候只能跟着说“是”、“同意”,想问问细节都没机会,那些金融术语他也听不懂。   银行那边拿“双录”当证据,说他全程知情。   老两口去找保险公司,八月十一号下午保险公司的人来银行面谈,说周五给答复,结果拖来拖去没了下文。   十多天过去,俩人为这事吃不下睡不着,最后只能打12378向银保监会投诉。   说起来,徐师傅和贾某也算是老熟人了,之前常去那家银行办业务,怎么也没想到会出这种事。   张女士说,不管是存款还是保险,总得给份能看清条款的合同吧,现在连签的啥都不知道,心里能踏实吗?   其实这种事不是头一回发生了。   今年天津、北京就有两家银行因为误导推销保险被罚,有的是夸大收益,有的是隐瞒条款,还有的承诺额外利益。   全国各地也有类似的坑,长沙有位女士把三万块年终奖“存”成了要交五年的终身寿险,武汉甚至有银行让保险公司的人冒充职员推销,还泄露客户信息。   这背后,跟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有点关系。   七月的时候,居民存款少了一万一千亿,好多人觉得存款利息没吸引力,转而买保险公司的产品,尤其是中老年人,就喜欢那种“锁收益、保安全”的。   加上听说人身险预定利率要从2.5%降到2.0%,八月底是新旧利率的分水岭,不少业务员趁着这时候使劲推产品,老人家更容易被说动。   一位律师说,徐师傅这种情况,退保的诉求是有道理的。   一方面,老人本来是去存款,结果变成了买保险,双录的时候也没说清是保险业务,银行可能没尽到告知义务。   同时,合同等于没送到老人手里,他都不知道条款是啥。   要是能证明被误导了,银行就该给退保。   不过律师也说了,真要走法律程序,情况可能不太乐观。   以前类似的官司,储户败诉的多,主要是很难证明被误导了。   所以还是建议先跟银行、保险公司好好沟通,沟通不成再向银保监会投诉,或者直接起诉,关键是得把交易记录、沟通的证据都留好。   至于怎么防着这种事,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去银行办业务,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认准“存款”俩字,别被“高息”、“保本”这些词绕进去。   对方推荐啥产品,得问清楚是存款还是保险,是不是得连续交好几年钱,提前取出来有没有损失。   签合同的时候,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得看明白再签字,看不懂的就问,别不好意思。   电子合同更得留心,问清楚存在哪儿了,怎么查看,别像徐师傅这样,出了事都不知道合同在哪儿。   现在徐师傅的事还没个结果,希望银行和保险公司能拿出点担当,好好查查到底咋回事。   毕竟老百姓攒点钱不容易,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打了水漂。

0 阅读:106

评论列表

寒江雪

寒江雪

4
2025-08-22 22:52

银行是最大的吸血鬼!低进高出!

雨天的人

雨天的人

2
2025-08-22 22:48

在中国最坏的就是银行了

汐鹿生社会

汐鹿生社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