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政府人员却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4 16:46:39

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政府人员却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1987年,江苏海安县角斜镇五坊村。一个闷热的午后,40岁的退伍兵赵保群正在家里打盹。辛苦了大半辈子,难得有这么个清闲时候。突然,一阵敲门声把他惊醒了。开门一看,是几个乡政府的干部,表情严肃又带着点兴奋。 “赵保群同志吧?” “是我,啥事啊?” “别睡了,赶紧准备一下,跟我们走一趟。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这话一出,赵保群彻底懵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我?还找了14年?他第一反应是:“你们是不是搞错了?骗子吧?” 这事儿搁谁身上,谁都得犯嘀咕。一个在地里刨食的农民,怎么会跟国家最高层的将领扯上关系? 这根线,要从1972年说起。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德高望重的张爱萍将军受到冲击,被关押在北京。当时25岁的赵保群,是负责看守他的警卫班班长。 一边是上级的命令,一边是内心的是非。赵保群的父亲赵德文,是当年角斜镇第一批抗日民兵,打过鬼子,斗过伪军,九死一生。从小听着父亲故事长大的赵保群,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子正气和善良。 他看着眼前这位满身伤病、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搞什么“划清界限”,反而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给了将军最大的善意。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有点好吃的都稀罕。赵保群会偷偷给将军塞点花生米,或者自己省下来的饭菜。有一次,他甚至把自己买的猪头肉,悄悄分给将军。这在当时,可是冒着巨大风险的。更重要的是,张爱萍的左腿在战争中受过重伤,一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赵保群看在眼里,一有空就过去,用他在部队学来的按摩手法,一遍遍给将军揉腿活血。 这些事,说大不大,但在那个冰冷的环境里,就是一丝足以暖人肺腑的炭火。它代表的,是一种不被环境扭曲的、纯粹的人性光辉。 三年后,张爱萍将军平反,官复原职。他走出那间小屋时,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个叫“赵班长”的年轻人。可人海茫茫,他只记得赵保群的口音,像是苏北那边的。 于是,一场长达14年的寻找开始了。 在七八十年代,没网络,没手机,交通通讯都极其不便。从北京到江苏,想找一个已经退伍、回到农村的普通士兵,跟大海捞针没什么区别。 张爱萍将军动用了各种关系,托人打听,写信询问,只要有江苏来的干部,他总要问上一句:“你们那儿有没有一个叫赵保群的?” 就这么年复一年地找,一直没有结果。 很多人可能觉得,将军位高权重,日理万机,这点小事,找不到也就算了。可张爱萍没有。在他心里,这份恩情,比天大。这不是简单的报答,这是一个老革命家对一个普通士兵善良品格的最高敬意。 直到1986年,事情才有了转机。一位江苏的民政干部听说了这件事,回去后下大力气排查,终于在海安县的退伍军人名册里,找到了“赵保群”这个名字。消息传到北京,张爱萍将军激动不已,立刻安排人,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到了北京,在张爱萍将军的家里,两位相隔14年、身份悬殊的“故人”再次相见。将军没有一点架子,紧紧拉着赵保群的手,一声“赵班长”,让这个四十岁的汉子当场就流下了眼泪。 将军说:“我找了你这么多年,总算找到了。当年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可能就挺不过来了。” 回来后,张爱萍将军还特意给赵保群寄来了钱和物,希望改善他的生活。可赵保群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这些钱物,以张爱萍将军的名义,全部捐给了家乡的角斜小学。 后来,将军亲笔为他题写了一副对联:“破世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这十四个字,既是将军对赵保群人品的最高赞誉,也是他们这段传奇情谊的最好注脚。 张爱萍将军和赵保群的故事,之所以在今天听来依旧震撼,就是因为它展现了一种最纯粹、最可贵的人间真情。 这份情谊里,没有身份的隔阂。一个是共和国的部长,一个是田埂上的农民,但在人格上,他们是平等的。将军的感恩,不是居高临下的赏赐,而是发自肺腑的尊重。 这份情谊里,没有功利的算计。赵保群当年的善举,是出于本心,没想过任何回报。张爱萍后来的寻找,是出于道义,不为宣扬,只为心安。赵保群捐出赠款,更是升华了这份情谊,他守住了自己的“两袖清风”。 如今,在赵保群的家乡海安市滨海新区,“角斜红旗民兵团”的故事依旧在传颂。赵保群一家三代都是民兵团的成员,他的人格,正是在这种红色基因的熏陶下形成的。他后来也成了当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宣讲团的成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品格。

0 阅读:0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