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街头几万人摇旗呐喊,以为能把中国人吓住,结果中国手机屏幕上连热搜都没挤进去。他们想要的是存在感,殊不知无人在意 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两国舆论场的温度差,更是东亚地缘政治中一场耐人寻味的认知较量。 从今年四月开始,首尔的明洞、江南区等地就不断出现所谓“反华集会”,到8月13日光复节期间,几千人聚集在首尔站前,挥舞旗帜,高喊口号。 他们提出的理由光怪陆离,从声称中国“干预韩国选举”,到抓捕了“99名中国间谍”,甚至将韩国政治家李在明标签为“亲华卖国贼”。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场所谓的“反华”游行中,竟然有人高举美国国旗,被中国网友调侃为“反华现场,找爹助威”。 这种高举他国旗帜来反对另一国的行为,暴露了韩国在战略定位上的深层困境: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 单是韩国芯片出口就依赖中国市场,这种经济上的深度融合与安全上的他国依赖,造成了一种近乎精神分裂的国家战略取向。 中国人的“无感”回应却令韩国抗议者感到意外,这种冷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基于实力和经历的从容。 中国民众已经习惯了各种形式的挑战,相比这些,韩国街头的抗议活动既未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没有实质性行动,自然难以引发太多关注。 实际上中国人的关注点已经转向更重要的全球布局,“一带一路”在非洲、中东和拉美等地区的推进,远比首尔街头的闹剧更有意义。 而如今韩国民众反华情绪高涨一部分是韩国国内政治,失业率高,加上中韩在造船、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等领域的产业竞争,让许多韩国人将困境归咎于外部因素。 此外,尹锡悦正面临清算危机时,此时煽动反华情绪,也可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这种操作在韩国政坛并非首次,部分右翼势力长期依赖“反华牌”巩固支持率。 然而,这种短期的政治操弄可能对韩国造成长期伤害,2017年“限韩令”出台时,韩国娱乐产业股价暴跌,旅游收入锐减,这些历史教训依然鲜明。 面对韩国如今的撕裂,前总统文在寅及学者文正仁等人纷纷站出来表示,煽动反华情绪只会让韩国陷入更深的困境。 在这场闹剧中,最值得玩味的或许是中韩两国相互认知的变化,几年前,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还能在中国视频网站占据30%以上的流量;如今,韩剧在中国市场占比只剩下个位数。 这种关注度的消失,比街头抗议更加令人深思。当中国年轻人对韩国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当“韩流”变成了“寒流”,韩国街头那些摇旗呐喊的声音,自然难以在中国人的手机屏幕上激起涟漪。 地缘政治的天平正在重新校准,而韩国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走钢丝策略,还是找到一条真正的自主发展道路? 答案不在首尔街头的呐喊声中,而在韩国决策者的战略智慧里,对于那些寻求存在感的抗议者来说,最大的打击或许不是激烈的反对,而是彻底的无视,因为在国际政治的棋局上,没有人会在意一枚棋子的情绪表演。
韩国的反华情绪,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之所以会这样,原因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