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军班长被越军包围,越军见他只有一个人,而他们有几十人,就用中文劝降

历史脑洞 2025-08-26 14:50:35

1980年,我军班长被越军包围,越军见他只有一个人,而他们有几十人,就用中文劝降:“中国娃子,别反抗了,快投降吧!” 1980年10月,为了拔掉越军钉在我国边境上的罗家坪大山这颗钉子,我军发起了反击战。许明习,一个刚提干两年的新班长,领到的任务就是尖刀班里的尖刀——带队拿下19号高地,断掉敌人的一个退路。 这小伙子确实有两下子,带着人摸上去,发现敌人正打牌聊天呢,防备松懈得厉害。许明习没客气,一个突袭,干净利落地拿下了19号高地。 但高兴了还没几分钟,麻烦就来了。侧翼的186号高地,仗着地势高,上面的越军像疯了一样往下泼洒子弹。我方的火力被死死压住,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许明习眼都红了,心里就一个念头:“仗不能这样打,太憋屈了!” 被动挨打,迟早得全交代在这儿。撤?军令如山,阵地寸土不让。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许明习趴在工事里,掏出简易地图一看,脑子里灵光一闪。他发现19号高地右前方的20号高地,比压着他们打的186号高地还高,而且还没被越军占领。 机会来了! 他当机立断,跟战友交代:“你们守住,吸引火力,我去拿下20号高地!”说完,他就一个人,带着弹药,像只壁虎一样,悄悄朝着那个决定战局走向的山头摸了过去。 那山路叫一个难走,但好在敌人的注意力全在19号高地上,许明习有惊无险地爬上了20号高地。视野一下就开阔了,186高地上敌人的部署看得一清二楚。他立刻发出信号,让班里的战士们跟上来。 等尖刀班的兄弟们都上了20号高地,战场的攻守之势瞬间逆转。咱们居高临下,枪炮声像冰雹一样砸向186高地,这下轮到越南兵抬不起头了。 可许明习没满足于火力压制。他敏锐地发现,敌人阵地上有六个火力点特别集中,打不掉就是巨大的隐患。这肯定是暗堡!不干掉它们,后续大部队上来要吃大亏。 “兄弟们,掩护我!”许明…习又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捏把汗的决定。他要亲自下去,端掉那几个暗堡。 他借着草丛掩护,一个人冲向了敌军阵地。路上跟三个越南兵脸对脸碰上,他没硬刚,一个闪身躲进草丛,等对方过去,绕到背后,“哒哒哒”几下就解决了。 他摸到第一个暗堡的“盲区”,敌人机枪手看不见他,还在那瞎扫射。许明习掏出一捆手榴弹,算好提前量,拔弦,甩手,一气呵成。“轰”的一声,第一个暗堡哑火了。 就在他准备去解决第三个时,暴露了。几十个越南兵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敌人看他只有一个人,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用完了,觉得吃定他了,就开始用中文劝降。 许明习环顾四周,确实是绝境。但他只是冷笑一声,从腰间拔出匕首。投降?这两个字,压根就没写进中国军人的字典里。 就在他准备拼命时,天上传来了尖锐的呼啸声。我军的炮弹到了!不偏不倚,正好砸在越南兵的人堆里。那一刻,仿佛是电影里的慢镜头,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 巨大的冲击波也把许明习震晕了过去。等他醒来,战斗已经结束。 这一仗,许明习一个人干掉了十多个敌人,摧毁两座暗堡,为大部队扫清了障碍。战后,他荣立一等功,被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 许明习那时候有什么?一把步枪,几颗手榴弹,一张简易地图。没有卫星定位,没有无人机侦察,更没有今天士兵们身上那套“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单兵装备。他所能依赖的,就是骨子里的血性和绝境中迸发出的超凡智慧。 今天的解放军,早已今非昔比。信息化、智能化的装备让我们的国防坚如磐石。如果把许明习放到今天,那些暗堡可能一个无人机侦察,一发精准制导武器就解决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忘记,正是无数个像许明习这样的军人,用最原始的装备和最宝贵的生命,为我们赢得了这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钢铁长城”,不仅是由先进武器铸就的,更是由这种“纵使千军万马吾往矣”的英雄气概铸就的。 许明习的英雄之路,并没有停在1980年。1984年,已是排长的他在另一场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醒来后,他拒绝后撤,继续在阵地上指挥,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部队给他追记一等功。 他用一生践行了“中国军人”这四个字。

0 阅读:1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