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姜利民带着副班长,趁着夜色摸到越军阵地,副班长突然打开了手电筒,越军迅速开火,没想到却中计了! 姜利民,当时是解放军13军39师116团的一名班长。那会儿,对越自卫反击战刚打响,我军一路势如破竹,但也啃到了不少硬骨头。越南依托复杂的地形,修了大量隐蔽的暗堡、火力点,冷不丁就给你来一下,非常头疼。 姜利民他们班就接了个任务:渗透到敌后,摸清一个叫“班绕散”地区的越军火力部署。这活儿,说白了就是用命去换情报。白天根本没法干,越南兵都猫在工事里,你一露头就是活靶子。只能等天黑。 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热带丛林里又闷又潮,毒虫蚊蚁嗡嗡地往你脸上扑。姜利民带着一个副班长,两个人像壁虎一样,一点一点往前摸。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一根枯枝,发出一点声响,那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好不容易摸到了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能隐约看到对面山坡上越军阵地的轮廓。可问题来了:敌人在哪儿? 那些暗堡、火力点都伪装得极好,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找不到它们,后续部队一冲锋,就得拿人命去填。 咋办?总不能就这么干耗着吧。这时候,姜利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点疯狂的想法。他把副班长拉过来,压低声音,如此这般地交代了几句。副班长听完,眼睛都瞪大了,估计心里也在打鼓:“班长,这能行吗?这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 但战场上,命令就是一切,更何况是出自对自己班长绝对的信任。 计划很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得有点“粗暴”。副班长独自一人,再往前摸一段距离,找一个和姜利民他们有一定角度差的洼地。然后,他要做的,就是打开手电筒,对着越军阵地晃一下。 一切准备就绪。副班长那边找好了位置,深吸一口气,猛地按下了手电筒开关。一道刺眼的光柱,瞬间划破了沉寂的黑夜,直愣愣地射向对面的山坡。 他们上钩了! 这正是姜利民想要的。他自己则待在一个安全的观察点,手里拿着笔和本子,眼睛瞪得像铜铃。越军的每一次射击,每一次枪口的火焰喷射,都成了一个精准的“信号灯”,清清楚楚地暴露了他们火力点的具体位置。这个在哪儿,那个在哪儿,哪个是机枪,哪个是炮……姜利民飞快地在图上标记下来。 短短几十秒,越军几乎把自己的家底都给亮了出来。而那个英勇的副班长呢,在打开手电筒的一瞬间,就地一滚,早就躲进了安全的掩体里。越军打得热闹,其实全打在了空地上。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利用心理战和逆向思维的经典战例。姜利民赌的就是,在高度紧张的战场环境下,人的本能反应。黑夜里突然出现一束光,士兵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开火消灭这个威胁,根本来不及去思考这束光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这个用手电筒当“诱饵”的法子,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教科书级别的。 今天我们再看这场战斗,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现在战争的形态已经天翻地覆了。我们有了北斗导航,有了各种热成像、微光夜视仪,别说一个火力点,就算是个藏在草丛里的士兵,都能给你看得一清二楚。想靠黑夜打掩护,越来越难了。 当年的“手电筒”,现在已经进化成了各种高科技“诱饵”。比如,在电子战里,一方会发射一个模拟我方战斗机信号的无人诱饵机,骗你的防空雷达开机。你一开机,好家伙,位置就暴露了,紧随其后的反辐射导弹就循着雷达波过来了,一打一个准。 这原理是不是和姜利民的手电筒战术,异曲同工?工具从手电筒变成了无人机和电磁信号,但内核没变,都是在想方设法地引诱对方暴露,然后一击致命。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近两年的报告分析,全球范围内,在区域冲突中,运用低成本无人机和电子诱饵进行侦察和欺骗作战的频率,相比五年前,提升了数倍之多。技术门槛在降低,但战术思想却在不断传承和升级。 说回姜利民。靠着这次“手电筒钓鱼”搞来的精准情报,第二天,我军的炮火准备打得是又快又准,拔掉这些钉子户不费吹灰之力,大部队顺利向前推进。姜利民因为这次战斗中的过人智慧和胆识,荣立一等功,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79年,姜利民带着副班长,趁着夜色摸到越军阵地,副班长突然打开了手电筒,越军
历史脑洞
2025-08-26 15:17: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