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王自正持枪冲进了军区政委的卧室,政委连忙呼叫警卫员,谁知,2个警卫员,一个吓得不敢出门,一个在干“荒唐事”! 1970年12月17号的凌晨,昆明军区大院。军区政委谭甫仁和夫人王里岩,在自己家里被枪杀了。 最让人跌破眼镜,也最让周总理后来气到发抖的,是那两个警卫员。按规定,谭甫仁这样级别的干部,警卫力量是很强的。但那天特别不巧,因为部队搞“千里野营拉练”,大部分警卫员都被拉走了,就剩下俩。 一个,是刚从勤务兵提上来的新警卫员,叫李洪亮。另一个,也是个年轻兵。 凶手行凶时,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谭甫仁中将中枪后,本能地冲向警卫员的房间,用最后的力气拍门求救。这是人在绝境中,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发出的最后托付。 结果呢?门里毫无动静。 后来案子破了,审问这两个警卫员,真相简直让人想骂娘。那个年轻的,说自己是“多年没打仗,听到枪声害怕了”,直接躲在厕所里不敢出来。 而那个李洪亮,更是重量级。他倒不是害怕,他是正在和家里一个比他大三十多岁的保姆鬼混。枪声、拍门声、呼救声,他都听见了。可他第一反应是什么?不是冲出去保护首长,而是以为有人来“抓奸”,吓得搂着保姆,屁都不敢放一个。 一个将军的生死,一个家庭的毁灭,最后竟卡在了这种荒唐事上。周总理后来怒斥这是“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警卫员”,这句话一点都不重。 警卫员靠不住,案子还得查。中央直接下令,成立专案组。 起初,调查陷入僵局。现场留下的弹壳,是部队里最常见的59式手枪子弹,根本没法锁定目标。凶手戴着口罩,来无影去无踪,像是凭空出现一样。 转机,来自一个13岁的孩子,叫马苏红。这孩子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案发那天凌晨,有个高个子军人来敲他家门,问他军区保卫部副部长陈汉中住哪儿。马苏红当时还真就给他指了路,指的正是谭甫仁家旁边那栋楼。 专案组拿着照片让他辨认,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个人,是我同学的爸爸,王自正! 王自正,时任军区保卫处副科长。一个负责抓坏人的干部,自己成了头号嫌疑人。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谭甫仁刚到昆明军区没多久,跟他能有什么深仇大恨? 这一查,一个埋藏了二十多年的秘密浮出水面。 王自正,原名不叫这个。解放前,他在河南老家是个“人物”,组织过反动武装,手上沾过革命干部的血。全国解放后,他看形势不对,立马改名换姓,混进了南下的解放军队伍。靠着一点小聪明,竟然一步步爬到了军区保卫处副科长的位置上。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70年,一封来自河南老家的检举信,把他这段黑历史给翻了出来。负责处理这事儿的,正是军区政委谭甫仁。王自正很快被隔离审查。 他心里清楚,这事儿一旦查实,自己必死无疑。多年的伪装被撕破,末日降临,这个人的心态彻底扭曲了。他不想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他要报复,要“拉几个大官垫背”。 他的第一个目标,其实是直接负责审查他的陈汉中副部长。结果摸到陈汉中家,发现人不在。于是,他把目标转向了住在隔壁、官职更高的谭甫仁。 王自正不是一时冲动,他的计划相当周密。 首先,他利用自己保卫干部的身份,对军区大院的环境、人员布防、作息规律了如指掌。他特意挑选了部队“千里野营拉练”的当晚动手,因为他知道,那天谭甫仁身边的安保力量最薄弱。 其次,他利用看守的松懈,以肚子疼为由离开审查室,潜入保卫部办公室,用自己熟知的密码打开保险柜,偷走了两把59式手枪和子弹。 然后,他翻墙进入谭甫仁的院子,先上二楼,对着卧室床上的人影开枪,当场打死了谭甫仁的夫人王里岩。听到枪声的谭甫仁冲出来,正好和他撞个正着,身中数枪。 完成这一切后,他悄无声息地潜回了自己被隔离的地方,伪造了自己一直在场的假象。 整个过程,冷静、专业、致命。如果不是那个13岁的孩子马苏红,这个案子恐怕会成为一桩悬案。王自正千算万算,算到了兵力部署,算到了警卫换岗的间隙,甚至可能都算到了那两个警卫员不中用,但他没算到一个孩子纯粹的记忆力。 12月31日,专案组设计将王自正引出抓捕。当他意识到自己暴露时,立刻拔枪顽抗,打伤了抓捕人员。最终,在被团团包围、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他在厕所的墙头上,开枪自尽。
1970年,王自正持枪冲进了军区政委的卧室,政委连忙呼叫警卫员,谁知,2个警卫员
历史脑洞
2025-08-26 16:03: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