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周子昆牺牲,妻子带了2个孩子生活有些不容易,战友就劝她改嫁,妻子却说:“我的孩子永远姓周,我不会改嫁!” 1941年初,皖南山区天气寒冷,夜里一点风都没有。那天晚上,周子昆送妻儿离开。 他站在山口,看着几盏昏黄的灯笼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山雾里。谁也没想到,这是他们夫妻俩的最后一面。 当时的新四军正处于最关键的阶段。国共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明显,局势一触即发。中央命令部队南撤,但过程并不顺利。 就在这场紧张的转移行动中,皖南事变爆发。 周子昆,时任新四军副参谋长,牺牲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中。 说起来,这人并不是那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是标准的专业军人,骨子里有种沉着冷静的劲儿。早年上过军校,打仗有章法,头脑也清楚,在红军里一直是靠本事往上走的。 他的妻子叫何子友。 她小时候家境不好,出身在一个老式家庭,父母早就打定主意把她嫁出去换点彩礼。可她偏不按规矩来。偷偷跑去看武馆练功,被抓住后还跟拳师打了一架。结果人家拳师一看,这小姑娘有天分,就把她推荐去了武当山。 何子友是正儿八经的武当弟子,后来还成了太和门的传人。 可惜,安稳日子没过几年,她的家就散了。父亲因为担任苏维埃的地方干部,被“还乡团”杀害。母亲也病死了。兄弟们各奔东西。她回家时,院子已经荒了,连口热饭都找不到。 于是她离开武当,投了红军。 那会儿,部队里女兵不多。她刚到红四方面军的时候,很多人还以为她是来“搞宣传”的。可一动手,谁都不敢再小看她。 许世友就是那个喜欢喝酒、也爱比武的将军,听说来了个武当的女弟子,非要跟她切磋一番。结果两人打得难解难分,谁也没占上风。打完之后许世友拍着她的肩膀说:“你这拳头,真硬。” 从那以后,大家都叫她“何铁拳”。 不过,强归强,感情这事她一直没个着落。那时候,战友们都觉得她太厉害了,像个兄弟,不像个能娶回家的女人。没几个男同志敢靠近她。 后来红军长征到了甘孜,组织上觉得她该安定下来了,就给她介绍了一个人——就是周子昆。 两人一开始也没什么火花,就是一起执行任务,慢慢熟悉了。周子昆话不多,但做事有分寸,跟她正好互补。再说,他前妻曾玉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团长,可惜在长征途中为革命牺牲了,他自己也算孤身一人。 他们在延安正式结婚,婚礼不大,但战友们都来了,许世友还特地送了份礼物。 抗战爆发后,两人分别派往不同战区。周子昆调往新四军,何子友则负责后勤和妇女工作。他们只有周末能见面,可感情却越发深厚。 1939年,女儿出生,取名“周民”。两年后,她再次怀孕。那时候日子紧张,她又常常一个人带孩子,战友们看她一手抱着女儿,一手还抱着战友袁国平的儿子喂奶,都觉得她真是个铁人。 然后就是那次送别。 她挺着肚子,抱着女儿,周子昆给她们整理行囊,说:“你先走。我们后头就来。” 她点点头,没多说话。两人眼神交汇了一下,谁都没想到,这是诀别。皖南事变后,噩耗传来,何子友当场晕倒。 不久,她生下儿子,取名“周林”。 孩子出生那天,有个老战士来看她,看着她一个人拖着两个孩子,日子实在太难,就劝她:“你一个人太苦了,要不我们给你介绍个对象?找个顶梁柱,也能帮你分担点。” 她当时眼圈红了,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把女儿搂在身边,说了一句至今听来都掷地有声的话:“我不会改嫁的,我的孩子这辈子也只有一个父亲。” 这话说得不重,也不激烈,却让人听了心头一震。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还是个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的寡妇,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后来,她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既当爹也当妈。带着孩子在后方转战,吃尽了苦头。可她从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也没再提过“个人问题”。她说:“我不需要别的,只要孩子健康长大。” 她从没在孩子们面前说过一个“苦”字。 女儿周民后来想考艺术学院,她却劝女儿:“国家现在最缺技术人才,想想你爸爸对你们的期望。”最终,周民考上了军医大学,成了一名出色的医生。 儿子周林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穿上了军装。 1985年,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开馆。72岁的何子友专程赶来。典礼结束后,她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去丈夫牺牲的地方,蜜蜂洞看一看。 那个地方在赤坑山顶,根本没有路。当地的同志担心她年事已高,都劝她不要去。 可她异常坚持:“周子昆上得去,我也一定上得去。” 那天,天下着大雨,山路泥泞不堪。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爬,何子友的警卫员黄城也陪着她。到了山顶那个黑黢黢的洞口前,这个一生要强的女人,这个被称为“何铁拳”的硬汉,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朝着洞里,深情地呼唤:“子昆!子昆!” 这一声呼唤,跨越了44年的生死两隔。 2016年,何子友老人在南京去世,享年96岁。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1941年,周子昆牺牲,妻子带了2个孩子生活有些不容易,战友就劝她改嫁,妻子却说
历史脑洞
2025-08-26 16:15:54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