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锡联将军的二儿子陈再文牺牲了,当时,陈锡联的年纪大了,中央害怕他会过于激动,所以在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他们马上派人来到了陈锡联家中安慰,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陈锡联将军的回话让人肃然起敬,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一个67岁的老将军,刚刚失去心爱的儿子,中央派人前来安慰,本以为他会悲痛欲绝,可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一个军人的品格,更让人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家国情怀。 陈锡联(1915年1月4日—1999年6月10日),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高桥陡山彭家村人,这位开国上将的一生堪称传奇。14岁参加红军,从此踏上了为国征战的道路。陈锡联给人”儒将”的印象,实际上在红军时期同样打过许多大战、恶战、苦战,且多次负伤,其中4次差点牺牲。 年轻的陈锡联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他参加红军时年仅14岁,但他作战勇敢,被称作”小钢炮”。抗日战争期间,他指挥的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更是名垂青史,一举烧毁日军24架飞机,震惊敌我双方。 解放战争中,陈锡联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参加了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要职,为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2年4月26日,陈锡联接到了一个噩耗:次子陈再文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因为遭遇强对流天气,壮烈牺牲。一位年仅31岁的解放军空军飞行员陈再文在桂林执行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这个消息对于67岁的老将军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陈再文从小就对军事特别感兴趣,立志要像父亲一样报效国家。进入空军后,他刻苦训练,很快就成为了部队中的技术骨干,深受领导和战友们的赞赏。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飞行员,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 当中央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派来了党代表前往慰问陈将军。领导们都知道陈锡联对这个二儿子格外疼爱,担心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会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打击。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慰问组的同志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陈锡联家中,他们准备了很多安慰的话语,生怕老将军会情绪失控。可是,当他们见到陈锡联时,却发现这位老人虽然眼中含着泪水,但腰板依然挺得笔直,军人的风骨依然如山岳般坚定。 面对中央派来的慰问人员,陈锡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虽然眼中有着难以掩饰的悲痛,但声音却格外坚定地说:“他是一名军人,军人就要有随时牺牲的准备。我陈锡联的儿子,死得其所!” 这句话一出口,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一个67岁的老人,刚刚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在最痛苦的时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悲伤,而是军人的使命和责任。这种胸怀和气度,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敬佩。 “战争年代会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依然会有。”陈锡联接着说道。他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体现着一个革命军人的崇高品格。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军人精神。 陈再文的牺牲对陈锡联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将军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1985年和1987年连续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退休后的陈锡联过着简朴的生活,经常和老战友们聚在一起,回忆那些峥嵘岁月。他时常对身边的人说,陈再文虽然走了,但他为国捐躯的精神应该被铭记。每当提到儿子时,老将军的眼中总是充满了骄傲,因为儿子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这位从14岁就投身革命的老将军,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忠诚与奉献的壮丽篇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依然是国家和人民。 陈锡联将军的这句话,至今读来依然震撼人心。一个父亲失去儿子后还能说出这样的话,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和觉悟?您觉得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把国家放在个人感情之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叫来秘书,嘱咐:“你去汤井巷招待所,宣布一
【3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