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感动到了!泰安,7岁男孩患上渐冻症,医生说:“他活不过10岁!”谁知,妈妈擦干眼泪,回到家里就拿出了一根竹棍,指着男孩说:“从现在开始,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从此以后,妈妈好像变了另外一个人。
这位妈妈叫李娟,在此之前,她是小区里出了名的“软性子”。
邻居们总看见她牵着儿子小宇的手散步,小宇喜欢追蝴蝶,她就蹲在路边等,直到孩子玩够了才起身;小宇不爱吃青菜,她能把菠菜剁成泥拌进饺子馅,一口口喂到孩子嘴里。可拿到诊断书那天,李娟没敢在诊室里哭。
她攥着那张写满“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儿童型)”的单子,指尖都泛了白,直到走到医院楼梯间的拐角,才捂着嘴蹲下来,眼泪砸在冰冷的瓷砖上,没声音,却烫得烧心。
医生的话像块石头压在她胸口——“肌肉会慢慢萎缩,最后连呼吸都困难,很少有孩子能活过10岁”。她想起小宇前几天还跟她说“妈妈,我想长大当消防员”,那声音脆生生的,现在想起来,扎得她心疼。
回到家,李娟把小宇哄睡着,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根竹棍。那是小宇爷爷生前用的,原本用来晾玉米,表面被磨得光滑,李娟用砂纸又蹭了好几遍,怕有毛刺扎到孩子。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透,她就把小宇叫起来。往常这个时候,小宇还在赖床,会搂着她的脖子撒娇,可那天,李娟没给孩子撒娇的机会。
她扶着小宇站在床边,手里握着竹棍:“今天咱们练站,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小宇刚站了半分钟,腿就开始打晃,顺着床沿往下滑,带着哭腔说“妈妈我累”。
李娟的心揪了一下,可她知道不能松口,她用竹棍轻轻顶住小宇的膝盖,声音有点抖,却没半点商量的余地:“再撑10秒,就10秒,咱们小宇最勇敢了。”那10秒,小宇的眼泪砸在李娟的手背上,她没敢抬头,怕孩子看见她眼里的泪。
从那天起,李娟的“虎”成了小区里的话题。有人看见她在楼下逼小宇练走路,小宇走一步摔一步,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她也不扶,就蹲在旁边拿着竹棍指方向:“自己站起来,你能行。”
有次楼下的张阿姨看不过去,上前拉小宇:“娟啊,孩子都这样了,别折腾了,让他舒服点不好吗?”
李娟当时没说话,等张阿姨走了,她才蹲下来给小宇揉膝盖,声音哑得厉害:“不是妈妈狠心,要是妈妈现在让你歇着,以后你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怎么办啊?”小宇似懂非懂,却伸手擦了擦她的脸:“妈妈,我不疼,明天还练。”
其实没人知道,李娟每天晚上都要偷偷起来好几次。小宇的腿到了半夜会抽筋,她得帮孩子按摩肌肉,直到孩子的眉头舒展开;
她还会对着手机查资料,看有没有什么康复训练能帮到孩子,手机里存了十几个康复博主的账号,笔记记了满满一本,哪里画着重点,哪里标着“小宇不适应,换方法”,密密麻麻全是字。
有次小宇练到半夜发烧,烧到39度,李娟一边用温水给孩子擦身体,一边掉眼泪,心里翻来覆去地想“是不是我太狠了”,可天亮后,她还是按时叫小宇起来,只是那天的训练量减了一半,还多给孩子加了个鸡蛋。
三个月后的复查,连医生都吃了一惊。之前小宇连自主站立都困难,现在居然能扶着墙走十几步,甚至能自己拿起勺子吃饭。
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说:“肌肉萎缩的速度慢下来了,这都是你们坚持训练的结果。”李娟攥着报告,手还在抖,这次的眼泪是热的,是带着希望的。
小宇拉着医生的衣角说:“叔叔,我现在能走好多步了,以后还能当消防员吗?”医生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坚持,肯定能。”
后来张阿姨再看见李娟带小宇训练,会主动搬个小马扎过去,还帮着递水。她说:“以前我不懂,总觉得娟太狠心,现在才知道,她那是用命在给孩子抢时间。”
李娟听了,只是笑了笑,她知道,这条路还长,医生说的“活不过10岁”像根刺,随时提醒着她不能停。
可只要小宇每天能多走一步,能多笑一次,她就有勇气继续当这个“虎妈”——她的“虎”不是凶狠,是没退路的坚持,是在绝望里硬生生凿出的一道光,只为让孩子能多看看这个世界,多陪她走一段路。
每个“虎妈”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软肋。李娟的竹棍,从来不是用来“逼”孩子的,而是用来撑起孩子未来的“拐”,是一个妈妈能想到的,最笨拙也最坚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