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万吨降到1吨!中美谈了三次白谈,特朗普手里的牌反而越来越少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能源几乎归零了。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起,中国就没有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原油从6月开始也没再进口,而煤炭则从1月的135万吨,暴跌到5月后每月不足1吨。尽管中美谈了三轮、发了联合声明,还搞了90天的关税休战,但能源贸易一点起色都没有,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这次彻底砸了自己脚面。 回顾这半年多的拉锯战,双方的谈判桌从日内瓦搬到伦敦,再到8月的斯德哥尔摩,每一次都伴随着看似积极的信号。尤其是8月12日发布的《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90天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了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当时不少媒体都预测能源贸易将迎来转机。 但现实却是,谈判桌上的承诺在码头和港口落空了——美国能源企业翘首以盼的订单没有到来,中国的货轮依旧驶向了其他国家的港口。 更具戏剧性的是,中方代表团在华盛顿谈判时,明确要求排除美方强硬派代表卢特尼克参与,这位曾在伦敦会谈后推动对中国科技公司加征85%关税的官员,被中方视为破坏共识的关键人物,这一细节也暗示了双方在谈判背后的尖锐分歧。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其实是特朗普政府亲手点燃的关税战火最终烧到了自己身上。为了所谓的"对等贸易",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将对华关税税率推高到145%,其中就包括能源产品。 中方随即采取反制措施,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等产品加征10%关税。这一来一回的税率加码,让原本就存在价格波动的能源贸易彻底失去了经济性。 美国能源企业算了一笔账,加征关税后,他们的煤炭和天然气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尤其是在亚洲市场,根本拼不过俄罗斯、澳大利亚等竞争对手的报价。 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美国LNG出口商已经暂停了针对中国市场的新开发计划,因为"利润前景已经恶化到无法支撑投资决策"。 而中国这边早就做好了准备。借着这次关税战升级的契机,中国加快了能源供应链多元化的布局,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量持续飙升,2025年1月至5月,通过"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进口的天然气就同比增长29.4%,这条管道目前已经满负荷运行,双方还在洽谈"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的建设。 原油进口同样如此,7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同比增长16.8%,这些低价优质的能源不仅填补了美国退出后的缺口,还为中国节省了大量外汇支出。 与此同时,国内能源生产也在发力,7月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7.6%,达到216亿立方米,进一步降低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这种全方位的战略调整,让中国在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时底气十足。 特朗普政府显然没料到会是这个结果。他们原本以为能源牌是拿捏中国的重要筹码,毕竟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2024年出口量达到8690万吨,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2023年进口量达7132万吨。 但现实却是,美国在华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5.4%一路跌到几乎归零,那些原本计划销往中国的能源不得不转向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可这些地区的需求增长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过剩产能。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国内的压力,能源企业纷纷抱怨政策失误,农业州的农民因为中国减少大豆进口而抗议不断,就连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分歧。财政部长贝森特就公开表示关税像"自勒脖子",导致美国一季度GDP萎缩0.3%,而强硬派卢特尼克的极端政策则屡屡破坏谈判成果。 为了挽回局面,特朗普最近又拿稀土说事,威胁如果中国不加大稀土磁铁出口,就加征200%的关税。但这招同样不灵,中国早就通过限制稀土出口掌握了主动权,美国科技企业的生产线已经因为缺料而卡壳。 更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对华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美国还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对其加征50%的关税,这种四处树敌的做法让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越来越孤立。 现在再看斯德哥尔摩联合声明里的90天关税休战,更像是特朗普政府给自己找的台阶。谈判桌上的承诺再多,也改变不了美国能源失去中国市场的现实。 从135万吨到不足1吨,这个数字的暴跌不仅反映了贸易的中断,更标志着特朗普政府能源外交的彻底失败。那些曾经被视为王牌的关税大棒,如今成了砸向自己脚面的钝器,而中国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国内产能提升,已经悄然完成了能源进口结构的重塑。 接下来的90天里,无论谈判如何进行,美国想要重新夺回中国能源市场,恐怕都难如登天了。特朗普手里的牌,确实越来越少了。
黄仁勋这几天估计恨得牙痒痒的,因为他刚刚给特朗普那帮人交了15%的“保护费”。
【39评论】【35点赞】
101
特朗普不仅给中国商品加关税,还对这个船只收高额费用,所以,中国船去不了美国,贸易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