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山东烟台解家庄,两名路过的男子到农户家讨水喝,突然看见院子里晾晒的一

文山聊武器 2025-08-28 12:34:43

1963年,山东烟台解家庄,两名路过的男子到农户家讨水喝,突然看见院子里晾晒的一件乳白色凉席时,双眼发亮,对农妇说:大娘,这个凉席500卖不卖?不料,农妇听后脸色大变,一把将他们推出门。 孙秀英,1910年出生在解家庄,五十多岁时已是村里普普通通的农妇。她家住在一座老旧的土坯房里,靠种地和操持家务过日子,日子清苦但踏实。她的祖上在清末曾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富户,家里藏了不少好东西,可到了她这一代,家道早就败落,值钱的东西几乎散尽,只剩一件乳白色的凉席,被她爹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守好。孙秀英不识字,但对这件家传之物格外上心,平日里小心翼翼地锁在红木箱子里,逢年过节才拿出来晾晒。 她从不对外人提起这席子的事,村里人只知道她性子倔,家里有点老物件,但具体是什么,没人说得清。她每天推着独轮车去田里,干完活回来就忙着收拾屋子,生活简单得像村里任何一个老太太。孙秀英对手里的席子看得比命还重,谁要是问起来,她准是一口回绝,绝不松口。 那天,两个文物专家李明和张强来到解家庄。他们是烟台市文物部门的,专门下乡收罗散落在民间的宝贝。那年头,文物保护刚起步,很多好东西还埋在乡下人家,专家们得挨家挨户去找。他们走了大半天,腿酸得不行,嗓子也干得冒烟,就敲开了一户农家的门,想讨口水喝。进门后,他们一眼就瞧见了院子里晾着的那件乳白色凉席,席子在阳光下泛着柔光,细腻的纹理一看就不是普通货。 两人都是行家,立马觉得这东西不简单,像是史书上提过的象牙席。他们试着问主人能不能看看席子,没想到对方一听就翻了脸,直接把他们轰了出去。专家们吃了闭门羹,但没死心,觉得这席子肯定有大来头。他们找来村长帮忙打听,村里人说孙秀英家祖上确实阔过,但如今穷得叮当响,那席子可能是她家最后的宝贝。专家们一听,更觉得这事得好好查查。 接下来的几天,李明和张强又去了好几次孙秀英家,每次都带着点小礼品,想跟她套套近乎。孙秀英一开始还是不搭理,态度冷得像块冰。专家们没办法,只能换个路子,不直接提席子,而是跟她聊村里的收成、老物件的保存啥的。他们还讲了些文物没保护好就坏掉的事儿,孙秀英听着听着,像是动了心,终于松口让他们看了席子。 她从屋里的红木箱子里取出那件乳白色席子,摊开后,席子光滑得像玉,凉得像冰,编织得密密实实,工艺精湛得让人咋舌。专家们一看,果然是象牙席,估计是清朝宫里的东西。孙秀英说,这席子是她爹从当铺收来的,据说是晚清时从宫里流出来的,传到她手上已经好几十年了。她爹临终前交代过,这东西得好好守着,不能随便给人。 专家们查了资料,确认这席子跟故宫收藏的象牙席风格一致,应该是雍正年间广东进贡的五张象牙席之一。那时候,广东匠人用药水把象牙软化,劈成细丝,再打磨编织,费时费力,成功率还低得可怜。雍正皇帝见了席子,觉得好看是好看,但制作太残忍,成本也高得离谱,就下令以后不许再做,这工艺后来就失传了。 五张席子到清末只剩两张在故宫,孙秀英手里的这张,八成就是失踪的三张之一。专家们激动得不行,觉得这可是国宝级的东西,得赶紧保护起来。他们又去找孙秀英,苦口婆心地劝她把席子捐给博物馆,说这东西放家里容易坏,博物馆有条件保存,还能让更多人看到它的价值。孙秀英一开始舍不得,毕竟这是她家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可听专家说席子可能会因为潮湿或虫蛀坏掉,她也开始担心起来。 到了1963年底,孙秀英终于点头同意捐了席子。博物馆的人小心翼翼地把席子运走,鉴定后确认它长2.03米,宽1.23米,厚0.2厘米,重2.2公斤,通体乳白,光滑柔软,确实是清宫的象牙席。博物馆为了表彰孙秀英,给了她一张奖状和500块钱的奖励。这席子后来成了烟台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摆在玻璃展柜里,成了不少人专门跑去看的宝贝。 孙秀英得了奖状和钱,生活还是老样子,住在那座破旧的土坯房里,照样种地干活。她不爱跟人提这事,村里人偶尔聊起博物馆的席子,她也只是点点头,没多说啥。1978年,孙秀英去世,村里人收拾她家时,找到那张奖状,纸已经有点发黄了,但字迹还清楚。村里人感慨,这老太太倔了一辈子,临了还做了件大好事。 象牙席这东西,在古代可是顶级的奢侈品。西汉就有了,但因为造价太高,连皇宫都不舍得多做。大象本来就少,象牙更难得,劈成丝还得顺着纹理,损耗大得吓人。到了清朝,能做出这种席子的匠人就更少了,雍正那会儿的五张席子已经是顶尖工艺的代表。孙秀英捐的这张席子,能保存得那么好,实在是难得。博物馆后来查了资料,确认这席子跟故宫的同款,工艺一模一样,都是用暹罗的象牙,经过软化、劈丝、打磨、编织,费了老鼻子劲才做成。这东西不光好看,摸起来还凉飕飕的,夏天睡在上面绝对舒服,可惜现在没人会这手艺了。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