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昨晚(8月27日晚)写道:“面对特朗普的关税,由于中国并未提供真正替代方案,许多国家也表现出不愿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选边站队的态度。特朗普的关税不会恢复美国主导地位,而是在加速其衰落。每次任意惩罚都在告诫他国:依赖美国是危险的。” 其实,依赖美国从来都不是各国主动的“热选项”。然而,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美元又占据着主要交易货币的关键地位,这种现实让不少国家陷入“被动依赖”的困境。 多年来,各国不得不适应以美元结算的国际贸易体系,依赖美国市场吸收其出口商品,这种经济结构上的惯性使得即便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许多国家也难以立刻摆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却像一把双刃剑,在试图保护美国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醒其他国家过度依赖美国所带来的风险。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美国与印度关系的急剧降温。特朗普政府对印度输美产品加征50%的关税,这一税率不仅创下了美国对亚洲国家征收关税的新高,也彻底颠覆了过去几十年来美印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努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总理莫迪近几周曾至少4次拒绝接听特朗普的电话,这种外交姿态的转变背后反映的是对美国关税政策和外交风格的强烈不满。 印度国内的反应也印证了这种不满情绪,从执政党强调“印度自力更生,稳步发展”,到反对党批评政府外交政策失误,都显示出美国关税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障碍。这种状况让不少观察家担忧,美国可能正在失去印度这个在印太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合作伙伴。 类似的紧张关系也出现在美国与欧洲盟友之间。最近公布的欧美新贸易协议细节显示,美国将对汽车、药品、半导体和木材等大多数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而欧盟最为关心的葡萄酒、烈酒等领域却未纳入降税清单。 这种明显偏向美国利益的安排引发了欧盟内部的广泛批评,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直言这“根本谈不上公平交易”,许多关键问题都未得到解答。 有专家指出,这份协议与其说是平等的贸易协定,不如说是欧盟的“损失控制文件”,凸显了欧盟对美国依赖程度的加深和无奈。这种盟友间的信任裂痕一旦产生,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修复的。 关税政策对美国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汇丰银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72%的美国中小企业已经因关税政策被迫增加运营成本,77%的企业预计到今年年底其成本还会进一步上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成本压力正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到普通消费者,经济学家警告称,美国普通家庭每年可能因此面临2800美元的额外开支。 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和梅西百货已经开始提高商品价格,而中小企业的处境则更加艰难,许多企业主表示不得不通过裁员、推迟扩张计划甚至提高产品价格来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 这种状况与特朗普政府声称的“关税不会导致物价上涨”形成鲜明对比,也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质疑关税政策的合理性。 在国际货币体系层面,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正在加速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进一步降至57.7%,这一数字不仅低于上一季度的57.8%,也是IMF自1995年启动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欧元占比有所上升,而瑞士法郎的增幅最为显著,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猛增三倍至0.8%,达到自1999年欧元推出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各国央行对特朗普政府在贸易、安全和经济等领域实施的重大政策调整做出的反应,这些调整动摇了市场对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信心。 与美元地位相对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活跃度持续提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达到4.74%,创下历史新高。 在贸易融资领域,人民币的表现更为亮眼,占比近年来首次达到6%,连续两个月超越欧元升至第二位。这些数据虽然还不能说明人民币已经成为美元的替代货币,但却清晰地显示出全球贸易中货币多元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各国正在寻找减少对美元依赖的可行路径。 特朗普政府可能没有意识到,关税政策正在产生一种“倒逼效应”,促使各国加快推进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印度在面临美国关税压力的同时,正积极参与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通过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来提升自身战略地位。 许多国家都在重新评估自己的经济安全策略,开始构建更加多元的贸易伙伴关系和结算体系,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美国政策变动风险。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因为它符合大多数国家寻求经济自主和安全的基本需求。
行程结束,李在明离开美国,临走前收到访华邀请,特朗普作出承诺当李在明的专机于8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