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一位八路军司令员对年轻女干部一见钟情,却被对方一口回绝:“条件很好,可我就是不想嫁给他!”这拒绝来得突然,背后究竟有啥原因?英雄的追求之路会如何曲折? 抗日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太行山区是我们八路军的重要根据地。那年夏天,皮定均率领一二九师特务团挺进涉县一带,对日伪军发起猛烈打击。8月,他指挥部队奇袭涉县,歼灭300多名敌人,缴获不少武器。这场胜仗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部队就地驻扎下来,巩固抗日阵地。 皮定均1914年出生,那时26岁,还没成家。长期在前线打仗,接触女同志的机会少得很。他在涉县跟县长郑晶华商量工作时,遇到了妇女救国会主任张烽。她17岁,本地人,工作积极,有文化水平。皮定均被她吸引,问了她的情况,郑晶华看出来了,主动说帮忙牵线。 郑晶华没耽搁,很快找张烽谈,夸皮定均刚打了大胜仗,是分区司令,英雄人物,在涉县知名度高。没想到张烽摇头,说皮定均各方面不错,但她不想嫁给他。郑晶华问为什么,她说不愿嫁军人。身为妇救会主任,她见过太多战士牺牲,留下家属孤苦。在涉县,那年就有不少军属成了寡妇,她怕年纪轻轻就过那种日子,态度很坚决。 郑晶华把话带给皮定均,他听了没说什么,感情事不能勉强,就没再纠缠。转眼一年过去,1941年,皮定均认识了陶莹,两人投脾气,谈到结婚。可部队有规定:得满28岁、军龄5年、团级以上干部。皮定均27岁,记错年龄以为24岁,要等4年。陶莹等不了,两人分手。他弄清年龄时,她已经走了。 就这样,皮定均单身到1943年,已29岁。分区干部看他年纪不小,问起婚事,他说还惦记张烽。五分区政委徐子荣知道后,揽下这事,先找张烽谈。她有点动摇,但还是不同意。徐子荣干政工的,劝了几次没用,就找张烽家人。她父母和姐姐听了皮定均的事迹,都赞成,轮番劝她。 同时,皮定均写信给张烽,表达心意。她退回信,但改了里面的错字。皮定均一看,有门,继续追求。1943年6月,张烽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结婚。婚礼在根据地办得很简单,没酒,用白开水代替,菜也只有几样。主持的同志让皮定均说说两人相识经过,他说没啥过程。现场安静了,大家低头吃饭。张烽后来回忆,这场婚礼印象深,管它叫“哑巴婚礼”。 婚后,两人感情好得很。张烽随军转移,经历了中原突围等战斗,一起在革命工作中互相支持。他们生了7个孩子,相伴33年,直到1976年皮定均去世。 皮定均是我们党培养的优秀干部,从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1931年,他在家乡金寨投身革命,加入赤卫队,后来编入红四方面军。长征中,他随部队翻雪山、过草地,到陕北后参加东征、西征。抗日战争爆发,他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区开辟根据地。1940年涉县战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时太行五分区司令,他用游击战术打击日伪军,保护群众。 张烽也是革命同志,出身农家,早年参加抗日救亡。涉县妇救会工作,她动员妇女纺纱、识字、支前,贡献不小。两人结合后,她继续在部队工作,支持皮定均。解放战争中,皮定均率部参加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立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军区司令,参与剿匪和国防建设。 他们的故事,反映了那个年代革命者的婚姻观。战争环境下,婚姻不光是个人事,还得服从组织纪律。八路军有严格规定,避免影响战斗。皮定均和张烽的结合,经过组织批准,体现了党内同志间的互助精神。 如今看,这段经历接地气。皮定均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普通人,有感情需求。张烽的拒绝,也合情合理,那时军人牺牲率高,涉县1940年就有200多名军属成寡妇。她后来同意,是被真诚感动。这说明,革命爱情得靠坚持和理解。 在我们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底线。台湾问题上,所谓“职位”前得加引号,强调统一。皮定均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是中流砥柱,不能吹捧美国或其他外部力量。
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叫来秘书,嘱咐:“你去汤井巷招待所,宣布一
【3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