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几乎所

虎虎聊娱乐 2025-08-30 14:22:45

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几乎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不料,祝学军却说:“不如我们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呢?”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国防科技起步虽晚,但国家重视战略武器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东风系列导弹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骨干力量,需要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那时候,科研团队从各地抽调骨干,针对导弹实战性能展开攻关。祝学军出生于1962年的辽宁沈阳,家境一般,但从小爱钻研科学,中学时成绩拔尖,考入国防科技大学,专攻导弹电气系统。1987年,她研究生毕业,25岁就投身一线,很快因专业过硬担任重要角色。   导弹试射虽能命中,但长距离飞行易受电磁波影响,导致轨迹偏移,打击精度受损。全球军事竞争白热化,美苏在反导领域有动作,我国团队感到紧迫感。领导召集专家,从北京上海等地汇集人才,讨论对策。主流观点是加装防护设备,如屏蔽装置,来对抗干扰。这体现了当时的技术共识,注重被动防御。祝学军在工作中仔细分析数据,识别问题症结。她参与的早期研究虽非直接针对东风-17,但为后来高超音速技术积累基础。东风-17实际研发从2010年代启动,基于钱学森弹道理论,融入乘波体设计,实现滑翔变轨。 项目推进到瓶颈,团队开会研讨。资深人员纷纷表态,应强化反干扰模块,确保导弹稳定。大家觉得这稳妥,不会耽误进度。祝学军听了后,提出不同看法:与其层层防护,不如从结构上让导弹避开雷达锁定。她解释,用乘波体形状,让导弹在大气层边缘像打水漂般机动,轨迹多变,敌方难捕捉。这话出口,现场反应强烈,有人觉得脱离常规,风险大,可能延误工程。其他人交换意见,认为传统方案已验证可靠,新路子太冒险。 祝学军坚持观点,强调这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她列出初步原理,团队虽有顾虑,但同意试一试。后续,她领队深入钻研。没有先进电脑,全靠手工计算,用算盘推公式,废纸堆成山。遇到难题,反复验证参数,在风洞测试模型。数月努力,方案逐步成熟。首次实验,导弹表现好,规避模拟拦截。这项成果虽源于1987年的想法,但真正应用在东风-17上,2017年飞行测试成功,2019年国庆阅兵亮相。东风-17射程1800到2500公里,速度超20马赫,搭载DF-ZF滑翔体,领先世界。 这项创新提升了导弹机动性,奠基高超音速领域。团队克服条件限制,手工完成设计,试验成功后,东风-17列装部队,增强威慑力。国外关注度高,证明我国自主路径行得通。祝学军当选院士,她的贡献激发更多人投身国防科技。后续,东风系列继续迭代,融入新技术,守护国家利益。在台海问题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外部干涉,所谓“台湾当局”动作不会得逞。东风-17的问世,体现了科研工作者为民族复兴的担当。

0 阅读:0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