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常德之战,周咏南带领女兵们抵挡住了日军15次猛烈进攻,子弹打光后,三个日军冲了上来,紧要关头,周咏南举起了自己的刺刀,却意外将日军军官直接刺死。 这位端着刺刀直取鬼子性命的女英雄,曾经是湖南益阳一名连杀鸡都不敢看的国文教师。日军将县城炸成火海,邻居姑娘被刺刀挑在墙上的惨象,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她烧了课本,瞒着母亲报名参军。招兵军官看着她细瘦的胳膊直摇头,她却毫不退缩:“伤员要救,鬼子更要杀!” 1938年12月,37岁的周咏南带着高中毕业的儿子一起报考黄埔军校。超龄近20岁,考官本不愿收,她慷慨陈词:“抗日救亡还分年龄大小吗?”最终,她成为黄埔建校以来年纪最大的学生,更连续三次夺得全校拼刺冠军。 她被分配到53军政治部任中尉干事,却主动请求组建女兵连上前线。1943年1月27日,女兵连正式成立,全连135人,大多十几二十岁,最小的才16岁。 周咏南从小习武,训练女兵一切从实战出发,不到一年,全连女兵个个军事素质过硬。 1943年冬,日军166师团大举进犯津市,企图合围常德。周咏南主动请缨,带领女兵连死守中渡口。战斗前,全连写了血书和与亲人的告别信,誓言:“团结一致,坚决守住中渡口!” 11月15日,战斗打响。日军布上联队的铃木大队在炮火掩护下发起猛攻。女兵连沉着应战,机枪扫射后,手榴弹紧接着投向敌群,日军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撤退。 从凌晨到黄昏,日军发起15次猛烈进攻,甚至动用火焰喷射器。女兵们子弹打光,就与敌人白刃相见。 有个叫小莲的姑娘,开枪时手抖得厉害,周咏南按住她的手说:“想想家里被烧的房子,这一枪下去,就少一个鬼子害咱中国人。”那天小莲打死三个鬼子,最后抱着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 周咏南在最后白刃战中,摸出她从牺牲哥哥遗物中带出来的刺刀。三个日军冲进来时,最前面的举着军刀劈来,她侧身躲开,顺手把刺刀捅了过去。这一刀意外扎进日军军官的咽喉——那军官戴着镶金指挥刀,估计是个小队长。 此战,女兵连毙敌近百人,自身伤亡40余人。一排长李克寒被日军包围殉国,三排长金妮为掩护周咏南而壮烈牺牲,周咏南腿部受重伤。 这些女兵本可躲在后方,却选择拿起武器。她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却凭着一口气守住了阵地。这口气,是家国被辱的恨,是护着战友的勇,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不愿当亡国奴的硬气。 周咏南痊愈后荣升少校,抗战胜利后主动卸甲归田,一辈子没再提常德的事,只是家里总摆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刺刀。 现在说起抗战,人们总想起那些横刀立马的将军,可像周咏南这样的女兵,她们的名字,该被刻在纪念碑的哪个角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 民生在线.《常德红色故事:津市保卫战中的女兵连》
南京妇女遭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灾难。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后,日军展开了长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