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印度发起的“清算”,让莫迪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国就该有大国的样子,印度“骑墙”的结局早就已经注定! 2025 年 8 月,特朗普一条怒气冲冲的推文把印度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位美国前总统在文中指着鼻子骂印度:“大量买俄罗斯石油,还敢在二级市场赚钱!” 没过几天,美国就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 25% 的额外关税,加上之前已经征收的 25%,总税率一下子飙到了 50%。 这场关税风暴可不是凭空来的。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每年近 870 亿美元的商品销往美国,占了印度出口额的 18%。现在 50% 的关税一落地,首当其冲的就是纺织、珠宝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伦敦国王学院的专家算过账,光珠宝行业每年就有 90 亿美元出口受影响,很多商品可能直接被挤出美国市场。更要命的是就业问题,之前加征关税已经让不少工人丢了饭碗,这次恐怕会有更多人面临失业。 其实经济上的阵痛只是表面,真正让两国撕破脸的是外交上的 “面子之争”。 今年 4 月到 5 月,印巴在克什米尔打得不可开交,后来双方好不容易在 5 月 10 日达成停火。 没想到特朗普跳出来大吹特吹,说这是他 “阻止了核战争”,还暗示莫迪应该提名他拿诺贝尔和平奖。这可把印度惹火了 —— 在印度官方的说法里,停火是靠自己的 “大国力量” 实现的,特朗普这不是明摆着抢功劳吗? 莫迪不仅拒绝提名,还故意四次不接特朗普的电话,这一下可把好面子的特朗普得罪透了。 说起来,美印关系早就埋下了地雷。美国一直把印度当成 “印太战略” 的重要棋子,尤其希望印度在俄乌冲突中跟俄罗斯划清界限。 但印度有自己的小算盘,俄罗斯石油又便宜又好用,从 2022 年俄乌冲突前只占进口的 0.2%,一路飙升到现在的 35%-40%,每天要进口 175 万桶。 特朗普政府眼瞅着印度不听招呼,心里早就憋着气。更让美国不满的是,印度一边想靠美国的技术和市场搞 “印度制造”,一边又不肯在对华政策上跟美国保持同步,在 “四方安全对话”(QUAD)里总是若即若离。 莫迪之前的如意算盘打得挺精,想在大国之间搞 “骑墙”—— 既要美国的好处,又要俄罗斯的能源,还不想得罪中国。 但美国不管这些,特朗普觉得你拿了我的好处,就得跟我一条心。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差一个爆发点了。今年 2 月,两国领导人还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声明,大谈 “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才过半年,就从 “伙伴” 变成了 “对手”,这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特朗普政府觉得印度 “吃里扒外”,印度则认为美国 “双重标准”—— 自己能买俄罗斯石油,却不准别人买。 莫迪在 9 月 1 日公开表示,印度与俄罗斯保持着 “特殊” 关系,这话彻底激怒了特朗普。 关税大棒挥下来之后,印度才真正尝到了 “骑墙” 的苦果。之前雄心勃勃的 “生产关联激励” 计划(PLI)本来进展就慢,现在制造业占 GDP 比重不升反降,从 2015 年的 16% 跌到了 13%。 穆迪评级机构警告说,这么高的关税可能会严重打击印度的制造业雄心,甚至让之前吸引的投资付诸东流。 痛定思痛的莫迪终于明白,大国之间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当 “墙头草” 最终只会两边不讨好。 于是印度开始调整策略,不再幻想能同时讨好所有大国。经济上,印度赶紧找新出路,跟马来西亚签了半导体合作协议,想在芯片产业链里分杯羹。 外交上,印度主动降低了对 QUAD 的依赖,转头在东盟峰会上提出十点合作计划,把东南亚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能体现印度转变的,是跟俄罗斯的合作。最近两国敲定了苏 - 57E 战斗机合作项目,俄罗斯不仅转让核心技术,还会在印度建生产线。这可比从美国买 F-35 划算多了,美国卖武器时总是卡着核心技术不让碰。 当然,转向不是一帆风顺的。印度想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就得找新买家,这个过程肯定要花不少时间。 但特朗普的关税战也让印度看清了现实:真正的大国地位不是靠依附别人得来的,得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印度开始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跟俄罗斯搞本币结算绕开美元,还在金砖、上合等多边机制里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风波,说到底是给印度上了生动一课: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没有谁能永远左右逢源。 莫迪政府终于明白,大国就得有大国的样子,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和核心实力,而不是整天盘算着怎么从别人那里捞好处。 虽然眼前的经济阵痛不好受,但或许正是这次 “清算”,能让印度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毕竟历史早就证明,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才是大国该有的底气。
7年没来过中国,莫迪在天津对中方说尽好话,给特朗普气得不轻!谁都没想到,莫迪在天
【15评论】【1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