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你应该滚出主持界!央视女主持人董倩被网友怒斥,她究竟做错了什么? 1971年,董倩出生在北京,祖籍山东青岛,与许多家庭不同的是,她的父亲并非一味溺爱,而是为她打下了谦逊、严肃、低调的性格基础,这种近乎严苛的家教,在她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了她最大的财富。 如果按照常规轨迹,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董倩,本该成为一名历史学者或教师,然而,1995年,24岁的董倩在毕业前夕,偶然得知中央电视台正在招聘主持人。 当时纯粹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然而,就是这个历史系的姑娘,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从众多专业出身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焦点访谈》栏目组录取,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对于初入央视的董倩来说,那段日子简直如同噩梦,在央视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没有人会主动教一个新人如何工作。 当董倩鼓起勇气向同事请教时,换来的却常常是冷漠的眼神,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自卑"。 就在董倩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制片人找到了她,说了一番话激励了她,董倩暗下决心,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路。 通过不懈努力,董倩逐渐在央视站稳脚跟,她的专业能力得到业内认可,荣获中国新闻奖、金话筒奖等多项大奖,被誉为"最会提问的记者"。 然而,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有时为了一个十分钟的采访,她能准备一整天,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各种可能的提问角度。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业态度,让董倩在新闻领域站稳了脚跟,也担任了中国记协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等重要职务,成为了中国新闻界的中流砥柱。 然而,成名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董倩因其犀利的采访风格,多次陷入舆论漩涡。 2008年汶川地震,董倩采访一位刚从废墟中被救出的小男孩,她开口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询问这个男孩被困的时候,是否绝望,这个问题一出,立刻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这些问题被网友称为"灵魂拷问",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关注度高达88万。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批评,董倩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新闻理念,她表示:新闻播报人需要做的就是把最真实的新闻报道给大家。 2017年,董倩出版了《懂得》一书,她写下了一句话,或许是对她多年来采访风格的最好诠释,在那些看似冷血的提问背后,其实是一个记者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每次看到受害者因为她的提问而流泪时,其实她也在难受,但她必须把这件事说出来,这种职业坚持与内心挣扎的矛盾,构成了董倩复杂的职业人格,也让她在争议中不断成长。 在聚光灯下的董倩,私下却是一个有着传统家庭观念的女性,虽然工作繁忙,但董倩始终把家庭放在重要位置。 这种家庭观念与她严肃的职业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她作为公众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然而,职业与家庭的平衡,对任何职业女性来说都是一道难题,董倩也不例外。 2020年病情爆发,董倩向台里递交了6次申请,坚持要前往武汉一线采访,当时她6岁的儿子哭着不让她离开,面对孩子的泪水,这位平日里铁面无私的记者,心中也掀起了波澜,但作为记者,她有责任记录真相。 最终,职业使命感战胜了母爱,董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在武汉的95天里,她完成了多期报道,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个母亲的牺牲和一个记者的坚守。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董倩的采访风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早期的咄咄逼人,到如今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这种转变不是对原则的妥协,而是对专业的升华。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董倩对全红婵的采访温和而有力,全红婵在她的采访中放松自然,展现出了冠军之外的另一面,这次采访播出后,网友们纷纷对她进行夸赞,她的口碑实现了180度的翻转。 这一转变表明,优秀的记者不仅要追求真相,也要懂得尊重被采访者的感受,在保持专业的同时不断成长与进步。 正如董倩自己所言:记者不是冷血动物,他们也有感情,只是必须学会在专业和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蔡正元为什么没出席大阅兵?节目里有网友问起,主持人满面笑容帮他打圆场。他说:“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