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乾隆亲自审问川陕总督张广泗,下令严刑拷打,张广泗满身是伤,但还是不停

历史趣闻星 2025-09-04 00:19:44

1749年,乾隆亲自审问川陕总督张广泗,下令严刑拷打,张广泗满身是伤,但还是不停辩白,乾隆大怒,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49年,北京的寒意比往常更重,瀛台湖水早已封冻,湖心亭被白雪覆盖,周围一片死寂,殿中未设炭火,冷气从石砖缝隙里渗出,压得人透不过气。 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押解进殿,跪在中央,身上囚衣单薄,满身伤痕累累,几个月前,他还是统兵二十万的大将,如今却成了阶下囚。 乾隆皇帝坐在殿中,神色冷峻,他早已对金川之战的久拖不决失去耐心,自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反叛以来,清军连年征战,耗资巨大,却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原本寄望于张广泗能够凭借多年在西南平叛的经验迅速平定战事,但事实却与期待背道而驰,两年时间过去,战局仍陷泥潭,朝廷投入的白银高达两千万两,官兵伤亡更是数以万计。 审讯从追问军费开始,乾隆质问为何如此庞大的开销,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战果,张广泗解释说,金川地形险恶,山势陡峭,叛军依托碉楼负隅顽抗,火炮难以发挥作用,补给困难,更让进攻受阻。 他坚持认为,这是环境与条件所限,而非自己怠慢,但这样的回答只让乾隆愈加愤怒,在他看来,数年的耽搁不仅消耗了国库,也损害了大清的威望。 接着乾隆翻起战果的“旧账”,张广泗曾上奏称攻克数十座碉堡,以此邀功,可在皇帝眼里,这些胜利与巨大的投入根本不成比例,他认定这只是敷衍之词,无法证明张广泗的能力。 尤其让乾隆难以容忍的,是战报中屡屡出现的败绩,几十个叛军夜袭营地,清军竟溃不成军,还被夺走大炮,这样的耻辱在乾隆心中留下深深的刺痛,他曾以“闻之骇听”四字表达震惊。 乾隆还提及张广泗当初的承诺,他曾说到夏秋之际即可平定战事,但时至今日,不但没有兑现,反而不断要求增兵增饷,这样的失信在帝王眼中,是对国威的严重损伤。 张广泗则强调,自己提出分化土司、以番治番的策略,本意是减少损失,逐步化解危局,只是收效缓慢,可这种长期谋划,与乾隆急于速战速决的意志完全相悖。 最致命的一点,是关于讷亲,乾隆派遣首席军机大臣前往前线督战,意在打破僵局,可讷亲不谙军事,强行指挥,导致清军伤亡惨重,张广泗因与其意见相左,甚至交出兵权,冷眼旁观对方的失败。 在乾隆看来,这已不单是军事能力的问题,而是忠诚的缺失,他认定张广泗没有全力以赴,反而因矛盾而置大局于不顾。 随着一条条质问与辩白的交锋,气氛压抑至极,乾隆的质问越来越尖锐,而张广泗的回应也越来越无力,他不断强调金川地势复杂、土司势力交错,并无养寇自重之意。 但他越是辩解,乾隆越觉得是在狡辩,尤其是当乾隆提到“耗银两千万,死伤无数”时,张广泗只能叩首称冤,却拿不出能够挽回局面的答案。 审讯进入最后阶段时,乾隆下令对张广泗施以刑罚,张广泗在痛苦中仍不肯认下“误国”的罪名,反复声称自己只是失察,而非故意。 但皇帝的怒火已经难以平息,富察皇后的病逝让乾隆心境低落,此时金川战事的惨淡无功,更成为触动怒火的导火索,张广泗的固执与顶撞,反而加深了乾隆的厌恶。 最终乾隆作出裁断,宣布张广泗统兵无功,失信误国,又在军务中与督帅龃龉,罪责难逃,旨意传下,将其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很快刑场上传来刽子手的刀声,这位曾经的封疆大吏,终结于百姓围观之下。 然而张广泗的死,并未立刻带来战事的好转,讷亲继续指挥,仍旧失利,最终亦因无能获罪被赐死,直到傅恒接手,清军方才逐渐扭转局势。 张广泗的悲剧,既有他性格上的争强与固执,也有乾隆对速战的执念和皇权逻辑下的问责必然,个体的努力在庞大的政治与军事压力下显得脆弱,瀛台审讯只是一个节点,却浓缩了乾隆朝治边与用人的复杂性。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