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普京的到来,也不是金正恩,而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

如梦菲记 2025-09-04 12:35:35

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普京的到来,也不是金正恩,而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恩人,特别是南京人,他就是约翰.拉贝的孙子,他叫托马斯.拉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3阅兵上,所有人的注意力一开始都放在普京和金正恩身上,媒体镜头不断追逐这些国际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国家间的关系和大国博弈。   但在这场盛大的仪式里,有一个人带来的感动远远超过了政治人物的光环,他叫托马斯·拉贝,是德国的一位医学教授,更是中国人心里无法忘记的名字。   他的到来,让很多南京人热泪盈眶,因为他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和一份跨越八十年的情谊。   要理解这种情感,需要把时间拉回到1937年的南京,那一年,日军攻陷南京,在几周时间里屠杀了三十多万人。   城市陷入了最黑暗的噩梦,街道上血流成河,普通百姓几乎没有生路,在大多数外国侨民选择撤离的时候,一个德国人约翰·拉贝没有走。   他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对这片土地和身边的人早已有了深厚感情,他明明可以轻易离开,却决定留下来帮助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   拉贝和少数几位外国人一起建立了南京安全区,这个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二十五万难民最后的庇护所。   他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利用德国公民身份与日军据理力争,反复交涉,哪怕自己面临生命威胁也不退缩,他在小粉桥一号的住所最多时收留了六百三十多人,用挂起的德国国旗阻止日军闯入。   更重要的是,他每天把见到的暴行写进日记,后来整理成《拉贝日记》,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   1938年元旦,难民送给他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活佛”,那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虽然他后来被召回德国,还因此受到纳粹的打压,生活陷入困境,但他直到1950年去世都没有忘记南京。   中国人对他也从未忘记,他被称为“洋菩萨”,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今天,几十年过去,拉贝的孙子托马斯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没有继承祖父的商人身份,而是成为海德堡大学的妇产科教授。   在医学领域,他和中国的合作非常紧密,他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团队一起建立了国际生殖保护中心,推动了中德妇产科学会,还促成了中国第一个卵巢组织冻存库的建立。   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的妇产科学发展贡献了力量,可以说,他把祖父的人道精神转化成了现代医学的守护,把救人的使命延续了下来。   托马斯并没有只停留在医学上的合作,他更在意历史的传承,他和夫人在德国创办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在北京和南京也设立了同名机构。   每年他都会到这些地方做讲座,讲述祖父的故事,把那段惨痛的历史带给更多人。   他还把祖父的一些遗物捐给中国国家档案馆,让那些见证历史的物品能够得到永久保存,他经常强调,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这种坚持和努力得到了中国的高度认可,2015年,他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阅兵式,2018年,他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外国专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2020年疫情暴发时,他因病急需药物,中国政府和企业第一时间出手,把药品送到他手里。   这一幕被很多人视为报恩,八十多年前他的祖父救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八十多年后中国人回馈了他,这是一种双向的守护。   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今年当托马斯出现在阅兵式观礼台上时,才会引发那么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政治领袖相比,他没有耀眼的权力和光环,但他带来的意义更特别。   他让人们想起那个在南京冬夜中守护平民的德国老人,中国人骨子里最看重的就是感恩和记得,托马斯的身影就是这种文化的象征。   在恢宏的阅兵场上,坦克轰鸣,战机呼啸,整齐的方阵彰显出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   但真正让人觉得温暖的,是对曾经恩人的铭记和回馈,中国人不会忘记在最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这种态度比任何先进装备更让人安心。   拉贝爷孙的经历告诉我们,善意不会消散,它会穿越时间回到人们身边,当年约翰·拉贝救下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他可能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中国人会把这份恩情传递给他的家人。   托马斯也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善良能够代代相传。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国家之间常常被利益驱动,拉贝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可以因为善意而建立长久的联系。   中国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托马斯·拉贝的出现,不仅让阅兵式多了一份情感的重量,也让世界看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