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浙江唯一只能靠船抵达的大山深处支教
在抵达黄泥岭村之前,我都不知道原来在浙江还有这样一个地方——不通公路,唯一的抵达方式,是一叶摇摇晃晃的摆渡船。从上海出发,高铁、汽车、摆渡船,再换乘三轮车,一路辗转,我终于站在了“躬耕书院”的门口。这座藏在群山里的书院,安静得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梦。
每年夏天,这里会举行为期十天的摄影夏令营,不收一分钱,学生全是黄泥岭村的孩子。我的摄影师朋友张博然,也在这里默默坚持了九年摄影公益教学。第一年最小的孩子才五岁,如今最小的也已经十四岁了。时光在山外呼啸而过,而这里,仿佛始终缓慢地、温柔地呼吸着。
白天,我们讲构图、光线,带孩子们举着相机在村中行走捕捉瞬间。他们透过取景框望出去的世界,是否和我们一样?晚上,我们一起看电影,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除了摄影,我更想和他们分享的其实是人生。
我告诉他们,我也出生在山里,在四川的山区生活了6年后搬去了城里。如果18岁之前没有人能为你铺路,那你唯一能依靠的,可能就是书本和考试。那是人生中最公平的一场较量,每一分努力,都看得见回响。而长大之后才会明白,世上的事,很多时候即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如愿以偿。所以,请你们在这个年纪,专心读书、尽力成长——就像爬山,你可以比别人慢,但不能还没尽力就停在半路上。
躬耕书院是戴建军老师在2013年创建的。他是杭州龙井草堂的创始人,却把大部分收入投入这座深山书院,保留古法耕种,也为山里的孩子推开一扇艺术的窗。音乐、摄影、传统文化……这些课程,全部免费,所有的老师都是自费差旅自愿过来教孩子们。在这个追逐功利的世界里,仍有人点一盏不求回报的灯,安静地亮着。
这个夏天,我在黄泥岭村找回了几乎被遗忘的“耕读传家”精神。那种贴近土地的温度,那种用知识浇灌心田的坚持,原来从未真正消失。它静默地、固执地,在山谷深处生长,如同一棵没人注意却一直努力生长的树。
生活碎片记录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