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动驾驶行业关于VLA和世界模型的讨论还挺热烈的。到底哪个更好呢?如果简

飞瑶看汽车啊 2025-09-05 10:17:50

最近自动驾驶行业关于 VLA 和世界模型的讨论还挺热烈的。

到底哪个更好呢?

如果简单对比,VLA 像是「实用派」,世界模型像是「理想派」。

1)VLA(视觉-语言-行动)走的是一种「工具理性」路线:把视觉感知转成语言表征,再结合行动规划。

优势有三点:

- 工程化容易:有现成的语言模型和推理框架,能快速把视觉理解转化为指令;

- 长尾场景泛化强:通过语言抽象,可以在数据有限时也覆盖更多稀疏场景;

- 量产友好:大规模训练依赖标注和算力,但可控,现有产业链能承接。

所以你看到理想、小鹏、元戎能在 2025 年快速推量产,靠的就是 VLA 好调、好落地。

但 VLA 的问题也明显:它理解世界的方式其实还是「模仿学习+语义抽象」,不具备物理因果推理,真正极端情况还是可能「说得通,但做不到」。

2)世界模型(World Model)走的是「认知理性」路线,目标是让机器真正「想象」和「推演」世界:

- 自监督学习:理论上能用海量无标注数据训练,降低标注依赖;

- 因果推理能力:不仅能看到「现在」,还能推演「未来」,具备更强的场景预测和规划价值;

- 更贴近人脑思维:类似人类通过「心理模拟」来理解环境与因果关系。

但世界模型的挑战也更大:

- 数据收集困难:需要极端场景和长期序列数据,且要避免表征崩溃;

- 算力消耗大:长序列预测带来的计算成本远高于短时决策;

- 工程不成熟:从学术 Demo 到车规落地有巨大鸿沟,目前更多是停留在云端,用来生成合成数据、辅助训练。

短期看,VLA 是量产的现实解,能直接在车端跑通。

而世界模型更像是「未来的终极答案」,但要跨过算力、数据、可解释性这些鸿沟,才能真正上车。

行业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自动驾驶更可能的走向是:二者融合——VLA 提供即时的工程闭环,世界模型补上因果推理和长期预测,两者结合再通过 RL 强化。

谁能在这条混合路线里走得更快、更稳,谁才有机会定义智能驾驶的下一代标准。

0 阅读:0
飞瑶看汽车啊

飞瑶看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