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给边防战士修个玻璃哨所?网友们看见边防战士在海拔5000多米、零下50度

万象解析所 2025-09-05 12:13:42

为什么不给边防战士修个玻璃哨所?网友们看见边防战士在海拔5000多米、零下50度极寒中站岗,十分的心疼,于是纷纷建议能够修建一个玻璃哨所,可为什么国家没有这么做? 说白了,不给边防战士修玻璃哨所,压根不是国家舍不得投入,而是这看似暖心的提议,在海拔5000多米、零下50度的高原极寒环境里,根本不切实际,甚至可能给战士们的安全添乱。 刷到边防战士站岗的视频时,估计不少人都跟着揪紧了心,零下50度是什么概念?哈口气能瞬间变成冰碴子,暴露在外的手没几分钟就会冻得失去知觉。 战士们裹着厚厚的防寒服,脸还是被风吹得通红发紫,睫毛上结着一层白霜,就那么笔直地站在雪地里。 网友们隔着屏幕都觉得冷,纷纷留言“修个玻璃哨所吧,至少能挡挡风雪”,这份心疼是真的,想法也没毛病,但大家可能没琢磨过高原上的“特殊情况”。 很多人会问,站岗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快速发现敌情、维护边界安全吗?现在电子技术这么发达,卫星、雷达、监控摄像头啥都有,咋还让战士在极寒里硬扛?这不是墨守陈规,让战士做无畏牺牲吗?是不是该与时俱进了? 这话听着挺在理,但边界安全真不是“机器能全包”的活,你想高原地形多复杂,有的地方是悬崖,有的地方是深谷,监控摄像头总有照不到的盲区,遇上暴风雪,信号还会中断,机器一“罢工”,现场要是没人,真有突发情况咋办? 比如有牧民不小心误入边界,或者有不明人员靠近,只有战士在现场,才能第一时间分辨情况,是该上前引导,还是该警惕应对?这可不是机器能精准判断的。 而且我们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这话真不是空话,就是因为有战士在零下50度的风里站着,我们才能在家暖乎乎地吃饭、看电视,这份“静好”,本就是他们用“负重”换来的。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吃苦受累也是军人的必修课,否则如何面对恶劣天气下的战斗任务? 可能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让战士吃苦?”可边界上的情况就是这么特殊,今天站岗是零下50度,明天要是有紧急任务,战士们可能得在没遮没挡的雪地里潜伏,可能得徒步穿越齐腰深的积雪,甚至得在暴风雪里行军。 要是平时待在暖乎乎的玻璃哨所里,习惯了舒适的环境,真到了野外极端环境里,身体和意志能扛得住吗? 就像我们平时锻炼,总不能一直待在恒温的健身房,偶尔也得去户外适应风吹日晒,不然真遇到点考验就慌了神。 战士们的站岗,不只是“放哨”,更是在天天“适应环境”,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耐力,这是任何机器都替不了的“实战训练”。 再说那玻璃哨所,看着能挡风,可在高原上根本经不起折腾,首先是低温的问题,零下50度的极寒,普通玻璃一冻就变脆,万一遇上强风或者小范围的雪崩,玻璃碎了反而会划伤战士。 就算用特制的抗寒玻璃,它也不保温,里面就算装了暖气,热量也会顺着玻璃往外散,到时候哨所里可能比外面也就暖和一两度,还不如战士穿的防寒服管用。 还有高原的强紫外线,天天晒着,玻璃用不了多久就会老化开裂,维护起来特别麻烦,更关键的是,玻璃会反光,白天可能晃得战士看不清远处的情况,晚上要是哨所里开灯,光会从玻璃透出去,直接暴露位置,这在边界上可是大问题,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反而会影响安全。 而且很多岗哨的位置特别偏,有的在悬崖边上,有的得徒步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大型机械根本开不上去,想建玻璃哨所都没地方动工,还有些岗哨是“流动”的,会根据季节和边界情况调整位置,建个固定的玻璃哨所反而不灵活。 其实国家比谁都心疼战士,这些年一直在给边防一线添“保暖神器”但“站岗要在现场”这件事,真没法用玻璃房子替代。 我们心疼战士的心意特别珍贵,但边防的事,得结合实际环境、安全需求来考虑,不是“想当然”就能解决的。 你觉得除了现有的保障,还有哪些办法能让边防战士少遭点罪?或者你听过哪些边防战士的故事?评论区里聊聊,我们一起为这些最可爱的人点赞。

0 阅读:228

评论列表

一锤定音

一锤定音

2
2025-09-05 21:23

不懂装懂在这放狗屁

万象解析所

万象解析所

解析万象,解读社会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