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中国让步,澳大利亚终于撂下最后通牒!中企若不主动出售达尔文港,他们就要强制征收。这事说白了,就是澳方自己先挑明了关系。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的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看着达尔文港年久失修、债务缠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满世界发英雄帖,求投资者接盘这个“烫手山芋”。 中国岚桥集团本着“生意就是生意”的原则,经过公开竞标,掏出5.06亿澳元,签下了99年的租赁合同。 那时候的澳大利亚政客们,笑得比蜜还甜,纷纷夸赞这是“中澳合作的典范”,甚至连美国都没敢多说什么——毕竟那会儿奥巴马政府还忙着搞“亚太再平衡”,没工夫盯着这个偏远港口。 可风水轮流转。随着中美博弈加剧,澳大利亚突然发现,达尔文港的地理位置简直太“敏感”了——它离中国南海太近,离美国在澳军事基地太近,离所谓的“印太战略”太近。 于是,原本单纯的商业项目,突然被披上了“国家安全”的外衣。从2020年开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先是通过《对外关系法》,堂而皇之地否决地方政府的涉外协议; 接着又多次启动“国家安全审查”,把达尔文港翻来覆去查了个底朝天。最搞笑的是,2023年的审查结果明明说“没有必要改变租约”,可到了2025年大选前,阿尔巴尼斯政府突然改口,声称“港口必须回到澳大利亚手中”,甚至不惜动用强制征收这一“终极手段”。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澳大利亚这是在给美国当“马前卒”。根据美澳《军力态势协议》,美国在达尔文港附近早就建了军事基地,储存着大量弹药和燃料。 而“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成立,更是让达尔文港成了美国在亚太的“战略支点”。 就在澳大利亚政府放出强制征收风声的同时,美国私募巨头瑟伯勒斯资本突然跳出来,声称要参与收购达尔文港。这种“巧合”,傻子都能看出背后的猫腻——美国这是要把达尔文港彻底纳入自己的军事体系,而澳大利亚不过是个举着牌子的“店小二”。 面对澳方的无理取闹,中企岚桥集团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应对。 他们先是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一字一句地搬出当年的竞标文件、法律协议,有理有据地指出:“我们是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租约,前后经过北领地政府、澳国防部等多重审查,完全符合澳大利亚法律。” 接着,他们又亮出了“撒手锏”——根据协议,澳方若强制毁约,需支付46亿澳元的违约金。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北领地两年的财政收入。 更绝的是,岚桥集团已经启动了国际仲裁程序,把澳大利亚政府告上了国际商会仲裁院。这一招,既表明了“奉陪到底”的决心,又给澳方戴上了“背信弃义”的枷锁。 中国政府的态度同样强硬。驻澳大使肖千公开表示:“在港口亏损时把它租出去,在盈利时将其收回,这在道义上是欠妥的。”外交部发言人更是多次强调:“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护。” 这种表态,既给中企撑腰打气,又在国际舆论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毕竟,谁都知道,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澳大利亚这么一闹,等于向全世界宣布:“在我这儿投资,随时可能被抢!” 最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应。北领地的老百姓第一个不答应——达尔文港已经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每年贡献12亿澳元税收,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要是港口被收回去,改成军事基地,他们的生计怎么办?就连澳大利亚前北领地总检察长约翰·埃尔芬克都看不下去了,公开炮轰政府:“当年签协议时,联邦政府没提任何安全问题,现在突然反悔,纯粹是政治操弄!” 更讽刺的是,澳大利亚媒体曝出,阿尔巴尼斯政府打算用老百姓的养老金来支付强制征收的费用——这简直是拿全体澳大利亚人的未来,为自己的政治投机买单。 这场博弈的结局其实不难预测。澳大利亚政府大概率会在“强制征收”和“协商回购”之间找个台阶下。毕竟,46亿违约金不是小数目,国际仲裁的败诉风险也让他们脊背发凉。 最可能的剧本是:澳大利亚政府拉上美国资本,以“公私合营”的名义,象征性地给岚桥集团一点补偿,然后把港口控制权转移到自己人手里。 这种做法,既能向美国主子交差,又能稍微挽回一点国际信誉。但无论如何,澳大利亚已经输掉了最重要的东西——国际投资者对其法治环境的信任。
德国到底有多狠?9月3日,我们九三阅兵,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德国,突然表态,为尽
【3评论】【6点赞】
闲人很忙
军舰开到家门口,时不时就放两炮让澳洲土鳖闭嘴![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Teddy
有必要考虑派兵过去,保护投资项目的最后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