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洛阳战役中,中野4纵缴获了10多门榴弹炮,却被华野3纵拿走。事后,陈毅批评3纵司令员:“打了胜仗,也要检讨!” 当时,蒋介石原计划将刘邓大军围歼于大别山,但因刘邓大军已经离开了大别山,转移到了沙河、淮河一带休整,蒋介石的围歼计划就破产了。 蒋介石不甘心,就让胡琏兵团自漯河向东,进行袭扰,企图破坏刘邓大军的休整。 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在宜川、洛川等地,发起了强大攻势,引起了蒋介石和胡宗南的坐立不安。 为了让刘邓大军有休整的时间,同时配合西北野战军的作战,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洛阳战役。 洛阳战役中,中野4纵和华野3纵协同作战。 中野4纵的司令员是陈赓。 华野3纵的司令员是陈士榘。 论资历和能力,肯定是陈赓更胜一筹。 不过当时陈士榘除了是华野3纵司令员,还兼任华野参谋长一职,论职务,他比陈赓更高。 而且洛阳的城防比较坚固,洛阳战役,肯定需要集中炮火和工兵资源,才能攻克洛阳,当时陈赓的4纵在转战大别山时丢了很多重武器,这时候严重缺少火炮,而陈士榘的3纵,则在之前的作战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榴弹炮,论火炮,也是3纵更胜一筹。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军委就决定,让陈士榘担任洛阳战役的总指挥,陈赓的4纵也归他指挥。 中野和华野经过配合,也是成功解放了洛阳。 但在洛阳战役中,两军却出现了一些矛盾。 1948年3月11日,洛阳总攻前,因为中野4纵的炮兵营还没到位,陈赓为了减少伤亡,就提议延缓进攻时间。 但陈士榘认为“时间重于一切”,他担心拖延总攻时间会延误战役,等敌人的援军到了就不好打了。 所以陈士榘就拒绝了陈赓的提议。 总攻发起后,陈赓的4纵负责打西门和南门,由于4纵在挺进大别山时丢了大部分重武器,这时候4纵严重缺乏火炮,武器装备也很简陋,所以在推进时不仅进展缓慢,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陈士榘的3纵,配备了40多门美式榴弹炮,且之前华野3纵打了很多攻坚战,凭借火力优势和攻坚经验,3纵很快就突破了东北门,伤亡也比4纵小了很多。 洛阳战役结束后,刘伯承就请陈士榘去中野做经验总结,在总结会上,陈士榘提到:“打洛阳,全靠我们的40多门美式榴弹炮。” 陈士榘当时过分强调华野火炮的作用,对于中野在外围清扫战场、牵制、攻城时的艰苦作战却是轻描淡写,这让中野的指战员听了以后很是不满。 除此之外,中野4纵10旅率先打进洛阳后,缴获了10多门榴弹炮和野炮。 对缺少火炮的中野来说,这10多门榴弹炮的价值之大,自然是不必多说的。 但华野3纵进城后,却以为这10多门榴弹炮是没人看管的战利品,直接就将其拉走了。 中野4纵的指战员对此十分不服,毕竟中野4纵在洛阳战役中的伤亡很大,好不容易缴获的火炮却被人运走了,4纵官兵在情感上自然是难以接受的。 很快,陈赓就知道了此事,但他认为,要以团结、大局为重,就劝4纵的官兵不要和华野3纵起争执。 陈赓还说:“谁缴获了,不都是一样的吗?” 陈士榘一开始并不知道这10多门火炮的事情,事后知道这10多门火炮的情况后,就提出将部分火炮还给4纵,但陈赓却婉拒了。 洛阳战役结束后,华野司令员陈毅听说陈士榘在处理战利品、战后总结会上的发言引起了中野的不满后,就很生气,马上发报批评了陈士榘,陈毅在电报中提到:“打了胜仗,也要检讨!” 陈毅要求他照顾兄弟部队的情绪,注意团结。 陈士榘看到电报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向刘伯承、陈赓道歉,说他“打了胜仗后有些骄傲”。 除此之外,陈士榘还根据陈毅的指示,按照两军的参战比例,和中野分享了部分战利品。 洛阳战役的战利品分配问题,其实暴露了早期大兵团作战还不够完善的弱点。好在通过实战中的磨合和上级的及时调控,这些问题不仅得到了解决,还为后来的联合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