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对样板戏反对最激烈的,当属巴金了。他曾在文章里直言:样板戏的诞生就带着原罪,其始作俑者都已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又何必翻出来继续惹人厌呢?而王军辉教授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念,他说:不可因人废言!样板戏的好坏自有观众评判,专家虽不待见,民间却有广泛传唱!实事求是的讲,现代戏剧就没有超过样板戏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阶段,阶级斗争理论成为政治指导方针,而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依然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指引,“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成为文艺工作的核心方向。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但其主题中往往积淀着封建、半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且在扮相、唱、念、做、打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且稳定的程式规范。如何让传统戏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推动戏曲改革,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成立了戏曲改进局和戏剧改进委员会等机构,一场以 “改戏、改人、改制” 为主要内容的戏改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951 年 4 月 3 日,为中央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题词确立了中国戏曲改革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延安时期 “推陈出新” 的理论。5 月 5 日,签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简称 “五五指示”),明确支持鼓励表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戏曲现代戏创作。这一系列举措为戏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为京剧现代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52 年 10 月 6 日至 11 月 14 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 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观摩演出是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界的一次盛会,旨在进一步贯彻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方针,全面展示各个地方戏曲改革的成绩,促进各地戏曲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深入了解地方戏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并检查戏曲改革政策在各个地方的实施情况,从而提高戏曲的思想艺术水平。 此次观摩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23 个剧种、37 个剧团参加,1600 多名演员齐聚北京,共演出了 82 个剧目,其中现代戏剧目有 8 个。在众多参赛剧目中,淮剧《王贵与李香香》、沪剧《罗汉钱》、评剧《小女婿》等现代戏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奖项,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广泛赞誉。这些获奖剧目以其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戏曲现代戏的独特魅力,为京剧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次观摩大会充分证明了我国戏曲遗产的丰富性,在表现题材与表现方法层面展现出了强烈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精神。它不仅为各地剧种、剧团及艺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相互学习与融合,也让人们看到了戏曲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果,坚定了继续推进戏曲改革的信心。 然而,戏曲改革在推行、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粗暴” 与 “保守” 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部分人以粗暴的态度对待戏曲遗产,对传统戏曲中的精华部分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一些人在戏曲改革上采取保守的态度,过于依赖传统程式,不愿意进行创新和突破。同时,概念化现象在戏曲创作中也较为普遍,戏曲艺术如何真实正确地反映现代生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60 年 4 月 13 日至 29 日,文化部集中京剧、豫剧、评剧、沪剧、曲剧、庐剧六个剧种、十个剧团在北京举行了 “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这次观摩演出旨在展现大跃进两年以来戏曲界在现代戏创作方面的工作成绩,推动戏曲现代戏的进一步发展。 在观摩大会后的座谈会中,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总结指出戏曲工作应采取以现代剧目、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目三者并存的方针,即 “三并举” 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对大跃进时期戏曲创作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于纠偏大跃进路线的激进狂潮十分有益。它强调了戏曲剧目的多样性,使戏曲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全面发展。 “三并举” 方针的实施,结束了戏曲剧目生产中 “混乱” 与 “反复” 的历史,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健康的环境。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戏曲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戏、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如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昆曲《十五贯》等传统戏,以及京剧《曹操与杨修》等新编历史剧,这些剧目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了戏曲经典。
若论对样板戏反对最激烈的,当属巴金了。他曾在文章里直言:样板戏的诞生就带着原罪,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9-05 19:16:25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