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东垣脾胃论看现代胃病:内卷时代的后天之本困局
一、现代社会的脾胃危机:当李东垣遇上内卷时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其核心思想直指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失调三大伤脾要素。
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恰是这三大要素的极端化呈现:
学生凌晨刷题、职场人996连轴转,对应劳役过度;
外卖奶茶、火锅烧烤成为日常,生冷油腻无节制,正是饮食不节;
内卷压力下焦虑抑郁成常态,堪比古人所言情志内伤。
这种生活方式下,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问题,本质上是李东垣时代脾胃内伤的现代医学映射。
二、李东垣理论的现代解码:从脾胃虚到虚实夹杂的病机演变
1. 脾胃气虚的当代诱因:劳心与熬夜耗伤中气
现代社会的脑力过劳与长期熬夜,更甚于古代体力劳役。大脑持续高速运转,中医称思伤脾,会直接导致脾主运化功能减弱;熬夜则扰动肝阳,肝旺乘脾,常见胃胀、便溏、食欲不振,正是李东垣所述脾气虚则九窍不通的表现(如脑雾、耳鸣、眼干涩)。
2. 饮食自倍的病理升级:从食积到湿热瘀毒互结
古人警惕膏粱之变,现代饮食则将肥甘厚腻推向极致:反式脂肪酸、高糖饮料、辛辣调料的叠加摄入,不仅导致单纯食积,更易生湿化热、郁而化毒。
临床常见年轻人胃脘灼痛、口臭、舌苔黄腻,甚至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这在李东垣时代多归于湿热困脾,但现代病机更复杂,需兼顾毒瘀互结——这正是对传统脾胃论的时代补充。
3. 情志失调的现代演绎:肝郁脾虚成为核心病机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导致肝郁气滞(如情绪压抑、易怒),继而横逆犯胃,出现反酸、嗳气、胃胀痛(中医称肝胃不和)。
这种情绪性胃病在在胃病患者中占比超过40%,印证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超前性——当情绪长期失衡,脾胃必为最先受累的脏腑。
三、治法新思路:在李东垣甘温除热基础上的通降并举
1. 甘温补中:警惕虚不受补的现代体质陷阱
李东垣善用补中益气汤,但现代人体质多虚实夹杂:
长期熬夜伤阴、嗜食辛辣生热,单纯温补易致闭门留寇。
临床需调整:以黄芪、党参甘温补气,但配伍石斛、麦冬顾护胃阴,加陈皮、枳壳行气化滞,避免补药壅滞——这是对甘温除热法的动态调整,既遵李东垣脾胃以升为健,又兼顾现代人体的胃以降为和。
2. 通降祛邪:从治脾到肝脾胃同治的立体思维
针对现代胃病郁(肝郁)、滞(食滞)、热(胃热)的核心病机,需在李东垣调理升降的基础上强化通降:
疏肝通降:用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配合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解决情绪性反酸问题;
清热通腑:面对辛辣饮食导致的胃热炽盛(如胃痛拒按、便秘),以大黄、蒲公英清胃泄热,呼应李东垣胃中热则消谷善饥的论述,但更注重通腑排毒;
祛湿化浊:针对肥甘厚腻引发的痰湿中阻(如胃胀、舌苔厚腻),用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配合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比传统燥脾法更侧重通利二便以祛邪。
四、核心认识:脾胃病的本质是人体后天系统的生态失衡
李东垣时代,脾胃内伤多源于饥饱劳役;
现代社会则是营养过剩与过劳并存的复杂状态。
但万变不离其宗: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失调不仅是局部病变,更是全身气机紊乱的缩影。
从内卷伤脾到饮食伤胃,现代人要破解胃病困局,需要既不盲目清热泄火伤了中阳,也不偏执温补忽视湿热瘀滞,在调升降、和肝脾、通补兼施中,重建后天之本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