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9月4日报道,特朗普在今天的电话会议上告诉欧盟各国领导人,欧洲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压力。支持乌克兰的“意愿联盟”今天在法国巴黎总统府爱丽舍宫召开,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参与。 一句“别再买俄油”,一句“得联手围中”,特朗普在9月4日当天通过电话和视频,对着欧洲盟友连发两道命令,毫不遮掩地把“美国优先”摆上桌面。 巴黎爱丽舍宫外阳光灿烂,会议室里的气氛却不轻松,欧盟是继续站队美国,还是开始为自己打算盘?特朗普这出“双线施压”的大戏,揭开了新一轮大国角力的帷幕。 根据路透社报道,当天的电话会议中,特朗普态度明确,要求欧盟各国“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这不是建议,是命令口吻,字里行间透出的,不只是对俄罗斯的打压意图,更是一次对欧洲战略自主权的试探。 表面上,这是在打击“战争资金”,但背地里,美国自己的算盘也很清楚,让欧洲多买美国产的液化天然气(LNG),腾出市场空间。 据《金融时报》数据,尽管制裁不断,俄罗斯2024年第二季度石油出口收入依然同比上涨,靠的是降价走量和改道亚洲市场。 换句话说,俄罗斯没被“油断”,反而赚得不比从前少。 问题就落在欧洲头上,确实,西欧国家这两年已经大幅压缩了俄油进口,但像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中东欧国家,炼油设备还离不开俄罗斯原油。 强行切断,一是成本高,二是时间紧,IEA的报告也指出,能源转型不是一夜之间能完成的,匆忙断供可能导致通胀反弹、企业倒闭、民众抗议。 特朗普这招看似是围堵俄罗斯,实则也在推销美国能源,打的是双赢算盘,但赢的是美国。 对欧洲来说,这不是“选项”,更像是“被动挨打”,听话就得付出经济代价,不听就可能被贴上“不合作”的标签,这不是盟友协商,更像是上级指令。 还没从石油压力缓过来,特朗普的第二张牌就甩了出来,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压力。这话说得不轻,目标直指新能源、半导体、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等关键行业。 从《华尔街日报》的分析看,美国近期已经对中国电动车、钢铁等产品大幅加税,现在希望欧盟也“同步”。 简单说,就是要把欧洲拉进“对华贸易围堵圈”,形成一个跨大西洋的“经济铁网”。 可问题是,欧洲真有这个底气吗?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中欧贸易额接近8600亿欧元,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意大利机械,哪个不是靠中国市场撑着。 真要跟中国“脱钩”,先疼的不是中国,是欧洲自己。 更何况,欧洲内部对这个问题分歧不小,像波兰、捷克这些国家可能愿意跟着美国强硬,但德国、法国的态度就明显保守得多,朔尔茨早前表态说“对华去风险而非脱钩”,马克龙则反复强调“战略自主”,欧洲怕的是,跟着美国走得太远,最后把自己绑在冲突列车上,下不来也转不了弯。 特朗普要求得很直接,欧洲的回话却很模糊,这不是没听懂,而是不想轻易表态,毕竟,制裁中国和断俄油不同,那不是一个政策调整,而是一场经济地震。 当天在法国召开的“支持乌克兰的意愿联盟”会议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做东,德国总理朔尔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等人都到场,美国总统特朗普则通过视频参会。 这是他重返白宫以来,第一次在多边场合亮相,虽然是虚拟出场,但分量不轻。 所有人都在看,他会不会承诺继续援乌?还是继续打老路子,强调“谈判优先”? 结果介于两者之间,他重申支持乌克兰,但语气明显更谨慎,没有提“无限援助”,也没否定谈判可能。 这种模糊态度,既能安抚乌克兰,也保留了自己日后“转向”的空间,西方媒体关注的是,他到底靠不靠谱?而中国媒体则更关注,这是否意味着俄乌谈判有望“松口”。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一边在电话里要求欧洲断俄油,一边又要求他们继续掏钱援乌,这种“左右开弓”的操作,让欧洲领导人有些骑虎难下,你让我断油,又要我援乌,那我拿什么援? 本质上,特朗普是在尝试重新确立自己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主导地位,他希望的是一个听话的欧洲,而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伙伴。 但问题是,欧洲现在也不是十年前的欧洲了,它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外交算盘,最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强的求稳心态。 眼下的欧洲,面对的不是两个国家的压力,而是两种路径的选择。 一条是继续跟随美国,代价是经济受损和战略受限,另一条是坚持“去风险”而非“脱钩”,代价是和美国的关系可能变冷。 这不是黑白题,而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平衡。 选边太早,容易被反噬,犹豫不决,又可能被边缘化,欧洲现在要做的,不是站队,而是谋生。
又要对中国制裁?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在与“自愿联盟”的通话中,要求欧洲对中国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