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你是懂起名的! 中国航天集团一院副总工程师李洪波:我们有两大“快递”品牌,“长征”负责送上天,“东风”负责送上西天。这两句通俗的话背后,藏着中国人对航天事业的独特情感和文化密码。 你知道他们名字的典故吗? 先说说“长征”这个名字。现在大家对长征系列火箭习以为常,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诞生时就被赋予了特殊的精神内涵。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在给第一枚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起名时,想到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诗中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让设计师们深受触动。他们提议用“长征”命名火箭,寓意中国的火箭事业也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千难万险,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上级批准,“长征”这个承载着革命精神的名字,从此与中国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70年长征一号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到2021年长征四号乙完成第400次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名字的分量。 有意思的是,长征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而第四个100次发射只用了2年零9个月。这样的“加速度”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传承长征精神、不断突破创新的结果。 如今长征火箭家族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从长征二号丁到长征四号乙,这些被称为“金牌火箭”的运载工具,把风云气象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等一个个“中国星”送入太空,让“长征快递”的招牌越来越响亮。 再看“东风”导弹,这个名字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李洪波介绍,东风导弹的命名始于一张《亚洲敌情设想图》。 当年专家们在讨论给这张图起名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毛主席的著名判断:世界上有两股力量,一股东风,一股西风,而东风终将压倒西风。 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将这张设想图命名为《东风一号设想图》,后来研发的地对地导弹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东风导弹”。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寄托了中国人对国防力量的期望。 “东风”与“长征”,虽然一个指向国防,一个面向航天,但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如果说“长征”代表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执着追求,那么“东风”就象征着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这两个名字一柔一刚,共同构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精神支柱。 其实这种将文化内涵融入科技命名的做法,在我国航天领域比比皆是。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嫦娥工程”,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计划时,就用“嫦娥奔月”这个流传千年的神话为工程命名。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次探月任务都在续写着这个古老传说的新篇章。而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更是让这个神话故事有了现实的延续。 导航系统叫“北斗”也颇有讲究。自古以来,北斗七星就被中国人用来指引方向、分辨四季。 用“北斗”命名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既体现了其定位导航的功能,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北斗系统已经为全球提供服务,真正实现了“北斗指路”的寓意。 近年来,我国航天器的命名更是把这种“中国式浪漫”发挥到了极致。探测太阳的卫星叫“羲和”和“夸父”,一个是古代神话中太阳母亲的化身,一个是追日英雄的象征。 探索火星的探测器叫“天问”,取自屈原的长诗,表达了中国人对宇宙奥秘的追问;火星车叫“祝融”,以火神之名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这些名字让冰冷的航天器有了温度,也让古老的文化焕发了新生。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陆发春认为,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中华历史神话的记忆,更寄托着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冀望。 确实当我们听到这些名字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尖端的科技成果,还有那些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这种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让中国航天事业有了独特的精神标识。 更重要的是,这些名字背后都有着清晰的功能指向。“长征”火箭的每一次发射,都在践行着“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东风”导弹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与尊严。 就像网友说的,这些名字不是随便起的,它们既是代号,更是信仰。 从长征一号到长征四号乙,从东风一号到如今的东风系列导弹,这些名字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它们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与勇气,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当我们仰望星空时,知道有“嫦娥”在月球漫步,有“北斗”在指引方向,有“天问”在探索火星,这种感觉既奇妙又自豪。 中国航天的命名艺术,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它让高深的科技变得平易近人,让遥远的宇宙变得触手可及。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传承。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智慧,或许正是中国航天不断进步的秘诀之一。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器的有趣命名?来评论区聊聊吧。
红军长征路上,小腿缠着一圈圈棉布,走两万五千里不肿不烂,为啥今天连马拉松都见不到
【13评论】【52点赞】